第414章 兵变
枝头的小柿子开始一点点泛黄,满园的菊花开得恣意张狂。一切看上去都那么顺利,除了李奏让长史抵交的齐王府请婚奏书。
没了亲爹亲娘的皇子就是这么卑微,自己的婚事要皇帝兄长和嫡母点头。
林美人已经平安诞下了二皇子,可惜他胎里波折,生出来就有些先天不足,白天晚上都睡不安稳, 好哭,也不如别的孩子长个儿。
圣上给他取了个名字叫李宗,后来,圣上又给他在后面加了个“俭”字。
俭,约也,就是让他约束自己,不要没日没夜的哭。
宫里有个闹腾的孩子, 圣上又瘫在榻上连轮椅都坐不了, 李奏有心去催萧太后, 也被太后搪塞过去。
萧太后再喜欢洛泱,可皇宫里那个才是亲儿子、亲孙子,苏家这般本事,她怎会让洛泱嫁给李奏,为虎添翼?
“李蕊的孩子也快出生了吧?”洛泱依偎在阿娘身畔,看桃花用新织出来的棉布给孩子做小衣裳。
“她和你四兄虽未成亲,你也不该连名带姓唤她,要称她一声‘李娘子’。”李明珠不管她听不听,做为母亲还是要教导她。
“知道啦,看见她,我就称她‘四嫂’行了吧?”
洛泱笑嘻嘻的往阿娘怀里靠过去,李明珠伸出手臂搂着她,手在她背上一下一下的拍着,嘴里嗔道:
“办起事来像個小大人,贴在娘身上就像块狗皮膏药。哎,希望你那四兄能早点长大,都要做父亲的人了......这事就咱娘俩说说, 你屋里的人都别说。”
“我没说, 你看桃花做衣服都偷偷摸摸的,我们谨慎着呢。。”
桃花一下笑了:“最近哪个屋里不在做冬衣?谁会注意到我在夫人屋里缝什么。将军这次多驻守半年,年前换防直接回洛阳,老夫人可就高兴了。”
“是啊,多亏六郎,这回能让你爹解甲回东都做留守,再不用带兵打仗,叫人提心吊胆了。”李明珠拍拍女儿的脸颊,笑着问:
谷芕
“你是跟我回东都,还是留在长安等着嫁人?”
(以下内容很快替换)
829年[25]丙申(二十日),剑南西川节度使杜元颖奏报:南诏国侵犯边境。杜元颖认为自己过去曾担任宰相,文才高雅,因而自诩清高。他不懂军事,却专门积蓄财产,减削士卒的衣食供给。西南戍边的士卒衣食不足,纷纷到南诏国境内去掠夺偷盗,以便自给。南诏国反而赠送他们衣物和粮食,于是,西川的动静虚实,南诏国都能知晓。南诏国自从嵯颠执掌朝政,就密谋大举侵犯西川,西南的边防州郡多次向杜元颖反映,杜元颖一概不信。这时,嵯颠率兵来临,边防的城池毫无防备。南诏军队以西川的降卒为向导,袭击并攻陷了、戎二州。甲辰(二十八日),杜元颖派兵和南诏军队在邛州以南一交一战,西川兵大败。南诏乘胜攻占邛州。
虽然是帝家,但婚礼前后的礼节在如今民间还是经常可以看到,差别只是排场。主要程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我们一个个来看。
纳采
到天地以及祖宗庙里搞了一大堆祭拜仪式后,皇帝命太尉为正婚使(太尉为三公之一),宗正卿为副婚使(宗正为九卿之一,皇室宗亲中有什么大事都会出面)。相关部门提前一天在太极殿内摆好道具,次日文武九品官员及蕃客(一般指外国使节)皆各就其位。两位婚使在门外路的东侧,面西而立。黄门侍郎引幡旗、节钺,中书侍郎拿制书,奏拜。皇帝从西房出来,座上龙座,然后正副婚使入内就位。司仪喊“再拜”,在位的九品官员、外国使节、正副婚使皆下拜。(唐朝时候外国驻中国的使节超级多)
中书侍郎拿制书,但降旨的却是侍中。侍中拿着圣旨走到婚使的东北边,面向西喊:有旨!正副婚使再次下拜。侍中宣制:纳某官某人的女儿为皇后,命公等持节行纳采等礼。念完后,正副婚使再拜(我靠,一会儿的功夫拜四次啊,腿都麻了)。
这还没完,制书、节符之类的交接仪式还有一大套。礼仪完毕之后,皇帝闪人,在位的官员按序出太极殿。正副婚使也坐车,先前准备的一大堆乐器这时候还不能吹奏,一干人等在乘车相随,制书放在油络网牛车上(油络是三公以上才能用的车饰,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随便把圣旨搁胳膊弯里,太荒唐啦)。
出门时应该非常早,到主人家后天才“大昕”(天完全亮,这当婚使的得起早贪黑啊,真是体力活!)。一开始婚使是不能直接进门的,双方在户门口西面又是一大套的礼节,连主客的站位都十分讲究,比如婚使要站在西面、主人要站在大门内,面向西。主人的佣人(即傧者,专门招待客人的)面向北,受命之后出来站在东面(和门口的婚使面对面),双方进行一番礼节性对话:
傧者曰:“敢请事。”
使者曰:“某奉制纳采。”
然后傧者屁颠颠跑进去如此这般跟主人说一番,主人礼节性地应答:“臣某之女若如人,既蒙制访,臣某不敢辞。”大意无非是表示谦逊。
傧者出门跟婚使如此这般一说,再进去引主人出来,迎接使者于大门外之南,北面再拜。使者先不作答。主人揖使、副先入,至于阶下,双方又是一大套的礼仪,然后开始宣“纳采制”,主人再拜。所谓“纳采制”,无非是说“皇帝我受命于天,鸿图天下,现在要娶个老婆。。。现在要遵圣母皇太后之命,遣使臣持信符,按礼节选皇后。”
说白了就一句话——朕看上你女儿了,立马洗干净了给朕送过来。
古代婚礼中,有个比较有趣的环节,那就是奠雁,这种仪式在如今估计很难再见到了。雁是侯鸟,随气候变化南北迁徙并有定时,且配偶固定,一只亡,另一只不再择偶。古人认为,雁南往北来顺乎阴阳,配偶固定合乎义礼。
没了亲爹亲娘的皇子就是这么卑微,自己的婚事要皇帝兄长和嫡母点头。
林美人已经平安诞下了二皇子,可惜他胎里波折,生出来就有些先天不足,白天晚上都睡不安稳, 好哭,也不如别的孩子长个儿。
圣上给他取了个名字叫李宗,后来,圣上又给他在后面加了个“俭”字。
俭,约也,就是让他约束自己,不要没日没夜的哭。
宫里有个闹腾的孩子, 圣上又瘫在榻上连轮椅都坐不了, 李奏有心去催萧太后, 也被太后搪塞过去。
萧太后再喜欢洛泱,可皇宫里那个才是亲儿子、亲孙子,苏家这般本事,她怎会让洛泱嫁给李奏,为虎添翼?
“李蕊的孩子也快出生了吧?”洛泱依偎在阿娘身畔,看桃花用新织出来的棉布给孩子做小衣裳。
“她和你四兄虽未成亲,你也不该连名带姓唤她,要称她一声‘李娘子’。”李明珠不管她听不听,做为母亲还是要教导她。
“知道啦,看见她,我就称她‘四嫂’行了吧?”
洛泱笑嘻嘻的往阿娘怀里靠过去,李明珠伸出手臂搂着她,手在她背上一下一下的拍着,嘴里嗔道:
“办起事来像個小大人,贴在娘身上就像块狗皮膏药。哎,希望你那四兄能早点长大,都要做父亲的人了......这事就咱娘俩说说, 你屋里的人都别说。”
“我没说, 你看桃花做衣服都偷偷摸摸的,我们谨慎着呢。。”
桃花一下笑了:“最近哪个屋里不在做冬衣?谁会注意到我在夫人屋里缝什么。将军这次多驻守半年,年前换防直接回洛阳,老夫人可就高兴了。”
“是啊,多亏六郎,这回能让你爹解甲回东都做留守,再不用带兵打仗,叫人提心吊胆了。”李明珠拍拍女儿的脸颊,笑着问:
谷芕
“你是跟我回东都,还是留在长安等着嫁人?”
(以下内容很快替换)
829年[25]丙申(二十日),剑南西川节度使杜元颖奏报:南诏国侵犯边境。杜元颖认为自己过去曾担任宰相,文才高雅,因而自诩清高。他不懂军事,却专门积蓄财产,减削士卒的衣食供给。西南戍边的士卒衣食不足,纷纷到南诏国境内去掠夺偷盗,以便自给。南诏国反而赠送他们衣物和粮食,于是,西川的动静虚实,南诏国都能知晓。南诏国自从嵯颠执掌朝政,就密谋大举侵犯西川,西南的边防州郡多次向杜元颖反映,杜元颖一概不信。这时,嵯颠率兵来临,边防的城池毫无防备。南诏军队以西川的降卒为向导,袭击并攻陷了、戎二州。甲辰(二十八日),杜元颖派兵和南诏军队在邛州以南一交一战,西川兵大败。南诏乘胜攻占邛州。
虽然是帝家,但婚礼前后的礼节在如今民间还是经常可以看到,差别只是排场。主要程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我们一个个来看。
纳采
到天地以及祖宗庙里搞了一大堆祭拜仪式后,皇帝命太尉为正婚使(太尉为三公之一),宗正卿为副婚使(宗正为九卿之一,皇室宗亲中有什么大事都会出面)。相关部门提前一天在太极殿内摆好道具,次日文武九品官员及蕃客(一般指外国使节)皆各就其位。两位婚使在门外路的东侧,面西而立。黄门侍郎引幡旗、节钺,中书侍郎拿制书,奏拜。皇帝从西房出来,座上龙座,然后正副婚使入内就位。司仪喊“再拜”,在位的九品官员、外国使节、正副婚使皆下拜。(唐朝时候外国驻中国的使节超级多)
中书侍郎拿制书,但降旨的却是侍中。侍中拿着圣旨走到婚使的东北边,面向西喊:有旨!正副婚使再次下拜。侍中宣制:纳某官某人的女儿为皇后,命公等持节行纳采等礼。念完后,正副婚使再拜(我靠,一会儿的功夫拜四次啊,腿都麻了)。
这还没完,制书、节符之类的交接仪式还有一大套。礼仪完毕之后,皇帝闪人,在位的官员按序出太极殿。正副婚使也坐车,先前准备的一大堆乐器这时候还不能吹奏,一干人等在乘车相随,制书放在油络网牛车上(油络是三公以上才能用的车饰,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随便把圣旨搁胳膊弯里,太荒唐啦)。
出门时应该非常早,到主人家后天才“大昕”(天完全亮,这当婚使的得起早贪黑啊,真是体力活!)。一开始婚使是不能直接进门的,双方在户门口西面又是一大套的礼节,连主客的站位都十分讲究,比如婚使要站在西面、主人要站在大门内,面向西。主人的佣人(即傧者,专门招待客人的)面向北,受命之后出来站在东面(和门口的婚使面对面),双方进行一番礼节性对话:
傧者曰:“敢请事。”
使者曰:“某奉制纳采。”
然后傧者屁颠颠跑进去如此这般跟主人说一番,主人礼节性地应答:“臣某之女若如人,既蒙制访,臣某不敢辞。”大意无非是表示谦逊。
傧者出门跟婚使如此这般一说,再进去引主人出来,迎接使者于大门外之南,北面再拜。使者先不作答。主人揖使、副先入,至于阶下,双方又是一大套的礼仪,然后开始宣“纳采制”,主人再拜。所谓“纳采制”,无非是说“皇帝我受命于天,鸿图天下,现在要娶个老婆。。。现在要遵圣母皇太后之命,遣使臣持信符,按礼节选皇后。”
说白了就一句话——朕看上你女儿了,立马洗干净了给朕送过来。
古代婚礼中,有个比较有趣的环节,那就是奠雁,这种仪式在如今估计很难再见到了。雁是侯鸟,随气候变化南北迁徙并有定时,且配偶固定,一只亡,另一只不再择偶。古人认为,雁南往北来顺乎阴阳,配偶固定合乎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