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节
虽说甄琼等人好奇心不浅, 但锻锤坊毕竟是兵事重地, 不可久留。参观完毕, 觉得不过瘾,几人又转到了一座盘车磨坊边的酒楼上,准备边吃饭, 边看盘车磨茶的景象。
在雅阁内坐定,看向外面热闹非凡的盘车磨坊时,李公麟忍不住都感慨了起来:“看过锻锤坊, 再看磨坊, 才觉出天差地别。”
往日壮阔的景象,现在看来, 也是平平无奇。不说规模和动静,只那些用独轮车、小舟搬运载茶袋的役人, 就比不上锻锤坊里,敢把手置在铁锤下的匠人。
米芾也连连点头:“可惜不能画啊!那景象若是入画, 定然也是让人惊叹的佳作。”
李公麟闻言不由颔首:“元章贤弟的炭笔画法,可称一绝。若是能画出奇景,定也能传世。”
“李兄也这么觉得?”米芾最爱听这种话了, 不由心头大喜。
李公麟情真意切的赞道:“贤弟还小我两岁, 就已经在《日新报》上题字,国库券上留画,早已名扬天下。传世可不是理所应当?”
嘿呀!米芾听得嘴都笑裂了。这李公麟画画就不说了,人品可真是没话说。眼光又好,又实诚, 他最爱交这种朋友了!
一旁甄琼凉飕飕道:“看看就得了,那边又不让画。”
这话立刻让米芾脸一垮,苏颂已笑道:“水利机械,亦有比这锻锤坊宏大的。似那长江边上,就有‘五转连磨’的大磨坊。由水轮带动五个大磨昼夜不休的轮转。江河浩荡,巨轮擎天,亦有一番震撼。”
听他这么一说,米、李二人都露出了向往神色,甄琼却有些不以为然。机械巨物虽好,却也不如造化大道。似火炮齐鸣,天崩地裂的场面,才是真正的壮观!
想到这里,甄琼倒是记起了沈括研制的观天镜,对苏颂道:“沈兄那边不知忙完了没有?观天镜修好,也得去瞧瞧呢!”
苏颂赶忙道:“咱们去看看还行,旁人就不行了。”
以甄琼的脾气,话可得说到前面。观天之事,乃是一等一的大事,不可轻慢。甄琼制了玻璃,他也负责过一些镜架结构,两人去看看,倒也无妨。但是似韩邈这等布衣,是万万不能僭越的。若是为了这事,去求官家,说不定就要惹祸上身。
甄琼哪会想那么多,有的看就行了,干脆点头。一旁米芾难免有些眼热,知晓自己肯定是看不成了,托关系怕也不行。不由哀怨的从兜里掏出了瓶酒精,沾湿了巾帕,就往面前的碗筷摸去。
甄琼瞧见了,赶忙叫道:“等等,你不是想用酒精擦拭碗筷吧?!”
“啊?不是你们说,这东西能杀细蛊吗?”米芾愕然反问。
“那可是酒精,就不是用来吃的!你也不怕吃出毛病?”甄琼都服气了。知道米芾有洁癖,却也没料到这小子如此事多,吃个饭都要用酒精擦碗。酒精是这么用的吗?!
韩邈咳了一声:“这家乃是正店,碗碟必定洗的干净。若是元章还觉得不妥,不妨让店家取了开水,烫一烫即可。”
这话就比甄琼的话中听多了。米芾勉为其难让了步,韩邈立刻唤来伙计,吩咐了下去。能订这么大的雅阁,又点了一桌子丰富菜肴的,都是大主顾,只是涮个碗碟,店家哪有不肯的?米芾就直勾勾盯着伙计涮碗,还要用银镊夹住碗筷,不能直接上手拿。
好好的饮宴,被折腾的鸡飞狗跳,哪还有半点雅致?李公麟讶异之余,倒也生出了几分兴味。这样的场景,若是画成饮宴图,想来也不同凡响。
聚精会神盯着众人,脑中正想着构图,身边突然有人道:“听元章所言,李贤弟善绘人像?”
一个激灵,李公麟回过神,尴尬道:“小子只是喜绘画,不如米贤弟画技精湛。”
韩邈笑的一派自然:“《日新报》乃鄙人所办,李贤弟要是不嫌弃,何妨画些稿子,刊在报上呢?市井人物,神仙故事,只要生动有趣,自有人欣赏。”
李公麟的眼一下就亮了。《日新报》原来是韩家的产业?难怪米芾能为其题头啊。若是寻常小报,他肯定不肖一顾。但是《日新报》东京城中无人不晓,听闻宫中都有订阅。能在上面刊登几幅图,何愁声名?这可比参加几十场文会都要强啊!
“若是韩官人不弃,小子也愿一试!”李公麟立刻答道。
韩邈自袖中摸出一张名刺递了过去,笑道:“持此物,寻报馆主编李格非便可。不过听闻李贤弟还在备考,莫要因书画耽误学业才好。”
“小子怎敢因旁骛忘了正事,多谢韩官人提点。”李公麟还是相当自信,不会因绘画误了学业。但是对于这位细心体贴的韩大官人,心中还是颇有些感激的。
难怪身为商贾,也能与凌霄子结亲,当真是个可交的人物啊!
眼见把他的兴趣转到了小报上,韩邈微微一笑,妥帖的接过了话头,陪着众人推杯换盏起来。
※
有了锻锤坊之行,甄琼对观天镜也上了心。好在观天镜的督造,的确进入了收尾,在冬至节过去十余天后,沈括已查验观天镜之名,邀了苏颂、甄琼二人,前去司天监试镜。
“为了此镜,存中着实受累了。”看到消瘦苍白,连眼底都生出青黑的沈括,苏颂不由感慨一声。这怕是有段时间没有归家了吧?竟然比主持锻锤坊的自己,看起来还要辛劳。
沈括那张憔悴的脸上,却净是喜色:“累些也是值得的,这观天镜可比预想的要好啊。小弟连看了三天的天象,真是所获匪浅。若是早有此镜,推算历书,也不必如此麻烦了……”
两人还在寒暄,甄琼已经扬起了头,震惊无比的看着面前的建筑:“你们不是建观天镜吗?怎地还盖了个楼?”
面前的,确实是一座新楼。高约三丈,共分两层,比司天监所有建筑都要高上一截,十分宏伟。最奇特的是,这楼上面有个半圆棚子,竟然没有封顶!他还从没见过这么稀奇的建筑呢!
见甄琼这副表情,沈括不由抚须笑道:“凌霄子有所不知,这观天镜将近一丈高,自然得建个新楼,才能放下。”
甄琼:“!!!”
一丈高?!这也太夸张了吧?他的显微镜明明只有四尺多高,怎么换成观天镜,就要一丈了?
当然,对甄琼而言,肯定是越大越好的!也顾不得废话了,他急急道:“快快快,进去瞧瞧!”
沈括哪有不答应的,带着两人进了那座新楼。观天镜放在二楼,以一个倾斜角度,固定在地上。四周都是支架,两个垂直交叉的巨大铜环围绕在那长达一丈的镜筒周围,其精密复杂,让人叹为观止。
甄琼震得都说不出话了,苏颂也感慨一声:“存中这手笔,当真是卓绝。只留双环,以观天镜替代窥管,非常人能想。”
苏颂怎么说也参与了观天镜的制造,自然清楚沈括的理念。浑天仪自汉时就是观天的重要器具,然而其中环套太多,经常遮蔽视野。沈括之前就去掉了白道环,改了一些环的方位。到了建观天镜时,更是大刀阔斧,只留下“赤道环”和“赤经双环”。如此一来,天幕无遮无拦,想要观察星象,只需要以观天镜对准所要观测的星辰,就能在两个环的刻度盘上,读出方位值。
甄琼可完全不懂这些,惊叹过后,赶忙撩起衣摆,跑了过去:“快!月亮在哪儿?我要瞧瞧!”
像是早就料到了甄琼的想法,沈括打开了观天镜上的铜盖,微一调整,就让开了地方:“月亮就在镜中。凌霄子怕是要失望了,这上面可没有月宫,倒有别样风貌……”
甄琼哪还有心思听他介绍,已经屏住呼吸,把眼睛凑了上去。今日无风无云,正是月色明亮的时候,然而在甄琼目中,那轮月,却成了个有明有暗,长着斑点的大球。非但没有天宫,反而看来荒芜苍凉。
甄琼是听说过这个的,月亮上没有天宫,亦没有嫦娥,可是对着月轮上的斑驳图案,谁能没有点奇妙想象?而现在,那层朦胧银纱被拨开了,露出的景象,却让人心中升起更多向往。那边,是不是也有山川河流,深谷罅隙,又该是何等的样貌?这景象,他真想要让邈哥也瞧瞧啊!
“凌霄子……凌霄子……”
不知傻看了多久,甄琼才听到了耳边的呼唤,他抬起头,长长出了口气,伸手摸了摸冰凉凉的铜管:“造化果真玄妙。”
这宇宙,比他所见的,还要神奇百倍。自己所知所学,简直犹如沧海一粟。
第一次看到镜中之物,谁能不失态?沈括倒是十分谅解,笑道:“这月亮还不算什么,我看了几日,已能确定,天河并非天上河流,而是一颗颗闪亮星辰构成。只是距离太远,方才像是河。还有岁星,如《开元占经》所言,有赤星附于其侧,亦是一颗经星!”
在世人眼中,位置不动的星辰乃是“经星”,位置移动的则是“纬星”。既然岁星有小赤星依附,自然不能算是纯粹的“纬星”了。
苏颂顿时来了兴趣:“当真?我可能瞧瞧?”
沈括立刻搬动机关,让观天镜再次移动方位。甄琼怎么说也看过了月亮,不好占着地方,让了位置。等沈括调整好方位后,苏颂也立在镜前,入神的看了起来。足足过了一刻钟,他才抬起了头,喃喃一句:“原来纬星是这般模样……”
对于苏颂的天文素养,沈括还是相当了解的,立刻取出了自己的笔记,讲解道:“这两日,我仔细瞧了岁星,发现其纬星不止一颗,似乎是这般绕着岁星转动。若是没有观天镜,哪能瞧得如此详细?”
就见那页纸上,画着几颗小星,围绕一颗大星旋转的模样。甄琼好奇道:“莫不是如同月亮一般的卫星?”
这话听得沈括和苏颂都是一怔,齐齐抬头,顺着敞开的天棚看向夜空。那轮明月,正挂在天顶,如此的清晰,甚至比隐没的太阳都显得更大些。
若是参照岁星,推测别的星辰运行,似乎却有可能啊!
沈括一下兴奋了起来:“若真如此,观测岁星和其纬星,不就能推断出日月如何运转了?说不定能算出更准的历法呢!”
苏颂也深感赞同的点了点头。原本浑天说不过是构想,有了可以目测的实物,如何能不让人振奋!
两人说的兴奋,甄琼却十分茫然的眨了眨眼:“月亮还好说,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转的吗,怎么参照岁星?”
作者有话要说: 天文台的构造,是模仿元代郭守敬改良的“简仪”,望远镜构造大概是赫歇尔反射镜样式。岁星就是木星,唐时确实有人观测到了木星的卫星,当然正式发现,还是伽利略的天文望远镜。不懂天文,抱头蹲地。
第122章
这话引得两人同时望了过来。沈括惊讶的挑起了眉峰, 苏颂则沉下了脸, 开口问道:“凌霄子所说‘地球’, 是何物?”
啊?这算什么问题?甄琼茫然的抬脚踩了踩地板:“咱们脚下踩的,不就是地球?”
虽说无法想象脚下大地的全貌,但是观天镜里看到的月亮, 不也是球体嘛。想来岁星、太阳也一般无二。地球是圆的,肯定也不假!
这坦然无比的对答,让苏颂沉默了片刻, 忽而又道:“浑天如鸡子, 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 孤居于天内。按浑天说法,大地或可为圆。然则是谁告诉你, 地是绕着天转的?莫不是宣夜之说?”
苏颂对于天文,是深入了解过的, 自然知道各家学派的说法。最早的“盖天说”,称“天圆地方”,天幕为盖。然而学过《海岛算经》, 就改知道地有弧度, “盖天说”不攻自破。而“浑天说”,则是他和沈括都认同的说法,也是当今正统。简而言之,天穹为圆球,大地居其中, 犹若鸡卵中的卵黄一般。日月星辰都在天穹上旋转,构成了四季变换。只要看看浑天仪,就该知道浑天之理。
但是除这两样外,还有一种不怎么时兴的理论,正是“宣夜说”。此说法,源自《庄子》的“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一句,称天是无穷尽的,日月星辰都浮在气中,有各自的轨迹,并非悬在一个“天穹”上。这一理论,又同“元气”结合,称万物皆由气演化,由气而生。因此也被道家推崇。
只是“宣夜说”,并没有解释日月升落,群星运转的道理,只是援引“浑天说”的记载。对于苏颂这种信奉实据的人而言,不过是个猜想,连根基都不具备。只是甄琼未免也太大胆了,宣夜之说也就罢了,还敢妄言什么“绕日而行”,实在不可理喻!
听他这么说,甄琼更茫然了:“宣夜之说是什么?我是听恩师说的啊,地球自转,生出昼夜,绕日公转,生出四季。难道不是这样吗?”
“荒唐!”苏颂是真的动怒了。说大地绕日旋转,就已经够惊世骇俗了,怎么还冒出“自转”?脚下大地平平,哪里有转动迹象?!
一直没有开口的沈括,此刻却突然道:“若是绕日旋转,倒能解释景表和浮漏之差了。”
苏颂猛地扭头,瞪向沈括。没有被他的眼神震慑,沈括平静道:“苏兄应当也知道,每逢冬至前后,景表满一昼夜,浮漏却还未满。而到了夏至前后,景表尚未满一昼夜,浮漏却以满了……”
未等他说完,苏颂就断然道:“那是冬夏水流快慢有别!”
这也是公论。景表是按日照来计时,浮漏则是按流水速度来计时。两者虽然参照不同,但是记录的时间应该一般无二才对。出现这样的偏差,唯有用流水速度解释。
沈括却摇了摇头:“同样室温,水流怎会快慢不一?况且我以‘招差术’对浮漏进行校正,就能得出更为精准的漏箭读数。可见有差的不是水,而是太阳。亦如唐时僧一行所言,太阳冬日运行稍快,夏日则稍慢。”
“那是黄道上的日行,跟绕日又有何关系?”苏颂的数算功底,是比不过沈括的,不愿跟他在这上面纠缠,直指关键。
沈括道:“究竟是日绕地,还是地绕日,不过是参照不同。就如船行海上,看一山峦,船动可离山近,也可离山远,却不能说山就是绕着船动的。‘地有四游’之说,正因此生。若地不动,哪来的四游?唯有地动,黄道亦非正圆,方有距离太阳的远近之分,衍化出四季。至北极寒,至南极热,想来也是因为地为球形,日照不同,故而有温差。”
这一番话,说的实在太详尽了。苏颂刚在观天镜中见过了岁星和其纬星的模样,只是一瞬,就在脑中构建出了沈括所言的模型。日是圆的,月是圆的,岁星是圆的,它周遭的纬星也是圆的,凭什么足下大地不能为圆?可若真是圆的,人怎么能立足地上?海水为何不会倾覆?
脑中嗡嗡作响,苏颂一时都说不出话来了。过了许久,他的喉头动了动,艰难道:“那自转呢?”
“若地绕日行,如何有昼夜?”沈括答的相当干脆。如果地球是绕着太阳运行,而非相反,那么昼夜生成,就不是日月星辰东升西落,而是地球自西向东旋转。也唯有此,方能解释为何天体轨迹大不相同,却都如一升降。
“这只是猜测,无有凭据!”苏颂立刻道。
沈括倒也不反驳,转而对甄琼道:“凌霄子可有验证地球自转之法?”
甄琼此刻早就傻了,根本没听懂两人说的都是些什么。见沈括发问,不由一个激灵:“我又没学过天文,怎么知道?这些都是听师父他老人家说的!”
沈括:“……”
苏颂:“……”
不懂天文,你就这么胡说?!还有你那师父,不是传说是个神仙吗?你想说这“地动说”,乃是神仙传授?!
深深吸了口气,沈括也不管他了,自顾道:“如今已有了观天镜,自转、公转之说是否属实,应当能观测。若是当真,历法兴许会大变……”
他的话还没说完,苏颂就斩钉截铁道:“此事外传,必引来祸患!”
一个地圆,就能让天下大哗,何况是“地动”之说!不论是自转还是公转,都会引来天下众议汹汹,一个不好,就是杀身之祸!星象、历法可是国朝根本,关乎正朔,亦有“天人感应”压在上面。天地成因,宇宙奥妙,乃至阴阳之变,都早有定论,如今突然反驳,莫不是要驳斥董子,翻覆《白虎通德论》的学说?
这可是与天下为敌啊!
沈括也是进士出身,熟读经史,哪会不知这些?然而沉吟良久,他还是摇了摇头:“天地亘古,不随人心而变。只要有观天镜在,迟早会有人看出端倪。吾等所学,不正是为了明晓世间道理。怎能因人非议,就装聋作哑,视而不见?”
苏颂喉中一噎,竟说不出话来。若这些都是真的,闭口不言,当真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吗?他也是饱学诗书,身有傲骨。为了避祸罔顾是非,岂是君子所为?
沉默许久,苏颂终是叹了口气:“全盘托出,太过惊世骇俗。如今你我也未曾有实证,不妨潜心钻研,徐徐图之。”
正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别说观天镜了,连千里镜都是禁外传的机密,寻常百姓哪能分辨这说法是真是假?况且改掉延续千年的“常理”,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还是要想出更稳妥的法子才好。
这个说法,沈括倒是没有异议。思忖片刻,他转头对甄琼道:“凌霄子,尊师可曾提到过,天穹满溢气体,星辰由气依托?”
在雅阁内坐定,看向外面热闹非凡的盘车磨坊时,李公麟忍不住都感慨了起来:“看过锻锤坊, 再看磨坊, 才觉出天差地别。”
往日壮阔的景象,现在看来, 也是平平无奇。不说规模和动静,只那些用独轮车、小舟搬运载茶袋的役人, 就比不上锻锤坊里,敢把手置在铁锤下的匠人。
米芾也连连点头:“可惜不能画啊!那景象若是入画, 定然也是让人惊叹的佳作。”
李公麟闻言不由颔首:“元章贤弟的炭笔画法,可称一绝。若是能画出奇景,定也能传世。”
“李兄也这么觉得?”米芾最爱听这种话了, 不由心头大喜。
李公麟情真意切的赞道:“贤弟还小我两岁, 就已经在《日新报》上题字,国库券上留画,早已名扬天下。传世可不是理所应当?”
嘿呀!米芾听得嘴都笑裂了。这李公麟画画就不说了,人品可真是没话说。眼光又好,又实诚, 他最爱交这种朋友了!
一旁甄琼凉飕飕道:“看看就得了,那边又不让画。”
这话立刻让米芾脸一垮,苏颂已笑道:“水利机械,亦有比这锻锤坊宏大的。似那长江边上,就有‘五转连磨’的大磨坊。由水轮带动五个大磨昼夜不休的轮转。江河浩荡,巨轮擎天,亦有一番震撼。”
听他这么一说,米、李二人都露出了向往神色,甄琼却有些不以为然。机械巨物虽好,却也不如造化大道。似火炮齐鸣,天崩地裂的场面,才是真正的壮观!
想到这里,甄琼倒是记起了沈括研制的观天镜,对苏颂道:“沈兄那边不知忙完了没有?观天镜修好,也得去瞧瞧呢!”
苏颂赶忙道:“咱们去看看还行,旁人就不行了。”
以甄琼的脾气,话可得说到前面。观天之事,乃是一等一的大事,不可轻慢。甄琼制了玻璃,他也负责过一些镜架结构,两人去看看,倒也无妨。但是似韩邈这等布衣,是万万不能僭越的。若是为了这事,去求官家,说不定就要惹祸上身。
甄琼哪会想那么多,有的看就行了,干脆点头。一旁米芾难免有些眼热,知晓自己肯定是看不成了,托关系怕也不行。不由哀怨的从兜里掏出了瓶酒精,沾湿了巾帕,就往面前的碗筷摸去。
甄琼瞧见了,赶忙叫道:“等等,你不是想用酒精擦拭碗筷吧?!”
“啊?不是你们说,这东西能杀细蛊吗?”米芾愕然反问。
“那可是酒精,就不是用来吃的!你也不怕吃出毛病?”甄琼都服气了。知道米芾有洁癖,却也没料到这小子如此事多,吃个饭都要用酒精擦碗。酒精是这么用的吗?!
韩邈咳了一声:“这家乃是正店,碗碟必定洗的干净。若是元章还觉得不妥,不妨让店家取了开水,烫一烫即可。”
这话就比甄琼的话中听多了。米芾勉为其难让了步,韩邈立刻唤来伙计,吩咐了下去。能订这么大的雅阁,又点了一桌子丰富菜肴的,都是大主顾,只是涮个碗碟,店家哪有不肯的?米芾就直勾勾盯着伙计涮碗,还要用银镊夹住碗筷,不能直接上手拿。
好好的饮宴,被折腾的鸡飞狗跳,哪还有半点雅致?李公麟讶异之余,倒也生出了几分兴味。这样的场景,若是画成饮宴图,想来也不同凡响。
聚精会神盯着众人,脑中正想着构图,身边突然有人道:“听元章所言,李贤弟善绘人像?”
一个激灵,李公麟回过神,尴尬道:“小子只是喜绘画,不如米贤弟画技精湛。”
韩邈笑的一派自然:“《日新报》乃鄙人所办,李贤弟要是不嫌弃,何妨画些稿子,刊在报上呢?市井人物,神仙故事,只要生动有趣,自有人欣赏。”
李公麟的眼一下就亮了。《日新报》原来是韩家的产业?难怪米芾能为其题头啊。若是寻常小报,他肯定不肖一顾。但是《日新报》东京城中无人不晓,听闻宫中都有订阅。能在上面刊登几幅图,何愁声名?这可比参加几十场文会都要强啊!
“若是韩官人不弃,小子也愿一试!”李公麟立刻答道。
韩邈自袖中摸出一张名刺递了过去,笑道:“持此物,寻报馆主编李格非便可。不过听闻李贤弟还在备考,莫要因书画耽误学业才好。”
“小子怎敢因旁骛忘了正事,多谢韩官人提点。”李公麟还是相当自信,不会因绘画误了学业。但是对于这位细心体贴的韩大官人,心中还是颇有些感激的。
难怪身为商贾,也能与凌霄子结亲,当真是个可交的人物啊!
眼见把他的兴趣转到了小报上,韩邈微微一笑,妥帖的接过了话头,陪着众人推杯换盏起来。
※
有了锻锤坊之行,甄琼对观天镜也上了心。好在观天镜的督造,的确进入了收尾,在冬至节过去十余天后,沈括已查验观天镜之名,邀了苏颂、甄琼二人,前去司天监试镜。
“为了此镜,存中着实受累了。”看到消瘦苍白,连眼底都生出青黑的沈括,苏颂不由感慨一声。这怕是有段时间没有归家了吧?竟然比主持锻锤坊的自己,看起来还要辛劳。
沈括那张憔悴的脸上,却净是喜色:“累些也是值得的,这观天镜可比预想的要好啊。小弟连看了三天的天象,真是所获匪浅。若是早有此镜,推算历书,也不必如此麻烦了……”
两人还在寒暄,甄琼已经扬起了头,震惊无比的看着面前的建筑:“你们不是建观天镜吗?怎地还盖了个楼?”
面前的,确实是一座新楼。高约三丈,共分两层,比司天监所有建筑都要高上一截,十分宏伟。最奇特的是,这楼上面有个半圆棚子,竟然没有封顶!他还从没见过这么稀奇的建筑呢!
见甄琼这副表情,沈括不由抚须笑道:“凌霄子有所不知,这观天镜将近一丈高,自然得建个新楼,才能放下。”
甄琼:“!!!”
一丈高?!这也太夸张了吧?他的显微镜明明只有四尺多高,怎么换成观天镜,就要一丈了?
当然,对甄琼而言,肯定是越大越好的!也顾不得废话了,他急急道:“快快快,进去瞧瞧!”
沈括哪有不答应的,带着两人进了那座新楼。观天镜放在二楼,以一个倾斜角度,固定在地上。四周都是支架,两个垂直交叉的巨大铜环围绕在那长达一丈的镜筒周围,其精密复杂,让人叹为观止。
甄琼震得都说不出话了,苏颂也感慨一声:“存中这手笔,当真是卓绝。只留双环,以观天镜替代窥管,非常人能想。”
苏颂怎么说也参与了观天镜的制造,自然清楚沈括的理念。浑天仪自汉时就是观天的重要器具,然而其中环套太多,经常遮蔽视野。沈括之前就去掉了白道环,改了一些环的方位。到了建观天镜时,更是大刀阔斧,只留下“赤道环”和“赤经双环”。如此一来,天幕无遮无拦,想要观察星象,只需要以观天镜对准所要观测的星辰,就能在两个环的刻度盘上,读出方位值。
甄琼可完全不懂这些,惊叹过后,赶忙撩起衣摆,跑了过去:“快!月亮在哪儿?我要瞧瞧!”
像是早就料到了甄琼的想法,沈括打开了观天镜上的铜盖,微一调整,就让开了地方:“月亮就在镜中。凌霄子怕是要失望了,这上面可没有月宫,倒有别样风貌……”
甄琼哪还有心思听他介绍,已经屏住呼吸,把眼睛凑了上去。今日无风无云,正是月色明亮的时候,然而在甄琼目中,那轮月,却成了个有明有暗,长着斑点的大球。非但没有天宫,反而看来荒芜苍凉。
甄琼是听说过这个的,月亮上没有天宫,亦没有嫦娥,可是对着月轮上的斑驳图案,谁能没有点奇妙想象?而现在,那层朦胧银纱被拨开了,露出的景象,却让人心中升起更多向往。那边,是不是也有山川河流,深谷罅隙,又该是何等的样貌?这景象,他真想要让邈哥也瞧瞧啊!
“凌霄子……凌霄子……”
不知傻看了多久,甄琼才听到了耳边的呼唤,他抬起头,长长出了口气,伸手摸了摸冰凉凉的铜管:“造化果真玄妙。”
这宇宙,比他所见的,还要神奇百倍。自己所知所学,简直犹如沧海一粟。
第一次看到镜中之物,谁能不失态?沈括倒是十分谅解,笑道:“这月亮还不算什么,我看了几日,已能确定,天河并非天上河流,而是一颗颗闪亮星辰构成。只是距离太远,方才像是河。还有岁星,如《开元占经》所言,有赤星附于其侧,亦是一颗经星!”
在世人眼中,位置不动的星辰乃是“经星”,位置移动的则是“纬星”。既然岁星有小赤星依附,自然不能算是纯粹的“纬星”了。
苏颂顿时来了兴趣:“当真?我可能瞧瞧?”
沈括立刻搬动机关,让观天镜再次移动方位。甄琼怎么说也看过了月亮,不好占着地方,让了位置。等沈括调整好方位后,苏颂也立在镜前,入神的看了起来。足足过了一刻钟,他才抬起了头,喃喃一句:“原来纬星是这般模样……”
对于苏颂的天文素养,沈括还是相当了解的,立刻取出了自己的笔记,讲解道:“这两日,我仔细瞧了岁星,发现其纬星不止一颗,似乎是这般绕着岁星转动。若是没有观天镜,哪能瞧得如此详细?”
就见那页纸上,画着几颗小星,围绕一颗大星旋转的模样。甄琼好奇道:“莫不是如同月亮一般的卫星?”
这话听得沈括和苏颂都是一怔,齐齐抬头,顺着敞开的天棚看向夜空。那轮明月,正挂在天顶,如此的清晰,甚至比隐没的太阳都显得更大些。
若是参照岁星,推测别的星辰运行,似乎却有可能啊!
沈括一下兴奋了起来:“若真如此,观测岁星和其纬星,不就能推断出日月如何运转了?说不定能算出更准的历法呢!”
苏颂也深感赞同的点了点头。原本浑天说不过是构想,有了可以目测的实物,如何能不让人振奋!
两人说的兴奋,甄琼却十分茫然的眨了眨眼:“月亮还好说,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转的吗,怎么参照岁星?”
作者有话要说: 天文台的构造,是模仿元代郭守敬改良的“简仪”,望远镜构造大概是赫歇尔反射镜样式。岁星就是木星,唐时确实有人观测到了木星的卫星,当然正式发现,还是伽利略的天文望远镜。不懂天文,抱头蹲地。
第122章
这话引得两人同时望了过来。沈括惊讶的挑起了眉峰, 苏颂则沉下了脸, 开口问道:“凌霄子所说‘地球’, 是何物?”
啊?这算什么问题?甄琼茫然的抬脚踩了踩地板:“咱们脚下踩的,不就是地球?”
虽说无法想象脚下大地的全貌,但是观天镜里看到的月亮, 不也是球体嘛。想来岁星、太阳也一般无二。地球是圆的,肯定也不假!
这坦然无比的对答,让苏颂沉默了片刻, 忽而又道:“浑天如鸡子, 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 孤居于天内。按浑天说法,大地或可为圆。然则是谁告诉你, 地是绕着天转的?莫不是宣夜之说?”
苏颂对于天文,是深入了解过的, 自然知道各家学派的说法。最早的“盖天说”,称“天圆地方”,天幕为盖。然而学过《海岛算经》, 就改知道地有弧度, “盖天说”不攻自破。而“浑天说”,则是他和沈括都认同的说法,也是当今正统。简而言之,天穹为圆球,大地居其中, 犹若鸡卵中的卵黄一般。日月星辰都在天穹上旋转,构成了四季变换。只要看看浑天仪,就该知道浑天之理。
但是除这两样外,还有一种不怎么时兴的理论,正是“宣夜说”。此说法,源自《庄子》的“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一句,称天是无穷尽的,日月星辰都浮在气中,有各自的轨迹,并非悬在一个“天穹”上。这一理论,又同“元气”结合,称万物皆由气演化,由气而生。因此也被道家推崇。
只是“宣夜说”,并没有解释日月升落,群星运转的道理,只是援引“浑天说”的记载。对于苏颂这种信奉实据的人而言,不过是个猜想,连根基都不具备。只是甄琼未免也太大胆了,宣夜之说也就罢了,还敢妄言什么“绕日而行”,实在不可理喻!
听他这么说,甄琼更茫然了:“宣夜之说是什么?我是听恩师说的啊,地球自转,生出昼夜,绕日公转,生出四季。难道不是这样吗?”
“荒唐!”苏颂是真的动怒了。说大地绕日旋转,就已经够惊世骇俗了,怎么还冒出“自转”?脚下大地平平,哪里有转动迹象?!
一直没有开口的沈括,此刻却突然道:“若是绕日旋转,倒能解释景表和浮漏之差了。”
苏颂猛地扭头,瞪向沈括。没有被他的眼神震慑,沈括平静道:“苏兄应当也知道,每逢冬至前后,景表满一昼夜,浮漏却还未满。而到了夏至前后,景表尚未满一昼夜,浮漏却以满了……”
未等他说完,苏颂就断然道:“那是冬夏水流快慢有别!”
这也是公论。景表是按日照来计时,浮漏则是按流水速度来计时。两者虽然参照不同,但是记录的时间应该一般无二才对。出现这样的偏差,唯有用流水速度解释。
沈括却摇了摇头:“同样室温,水流怎会快慢不一?况且我以‘招差术’对浮漏进行校正,就能得出更为精准的漏箭读数。可见有差的不是水,而是太阳。亦如唐时僧一行所言,太阳冬日运行稍快,夏日则稍慢。”
“那是黄道上的日行,跟绕日又有何关系?”苏颂的数算功底,是比不过沈括的,不愿跟他在这上面纠缠,直指关键。
沈括道:“究竟是日绕地,还是地绕日,不过是参照不同。就如船行海上,看一山峦,船动可离山近,也可离山远,却不能说山就是绕着船动的。‘地有四游’之说,正因此生。若地不动,哪来的四游?唯有地动,黄道亦非正圆,方有距离太阳的远近之分,衍化出四季。至北极寒,至南极热,想来也是因为地为球形,日照不同,故而有温差。”
这一番话,说的实在太详尽了。苏颂刚在观天镜中见过了岁星和其纬星的模样,只是一瞬,就在脑中构建出了沈括所言的模型。日是圆的,月是圆的,岁星是圆的,它周遭的纬星也是圆的,凭什么足下大地不能为圆?可若真是圆的,人怎么能立足地上?海水为何不会倾覆?
脑中嗡嗡作响,苏颂一时都说不出话来了。过了许久,他的喉头动了动,艰难道:“那自转呢?”
“若地绕日行,如何有昼夜?”沈括答的相当干脆。如果地球是绕着太阳运行,而非相反,那么昼夜生成,就不是日月星辰东升西落,而是地球自西向东旋转。也唯有此,方能解释为何天体轨迹大不相同,却都如一升降。
“这只是猜测,无有凭据!”苏颂立刻道。
沈括倒也不反驳,转而对甄琼道:“凌霄子可有验证地球自转之法?”
甄琼此刻早就傻了,根本没听懂两人说的都是些什么。见沈括发问,不由一个激灵:“我又没学过天文,怎么知道?这些都是听师父他老人家说的!”
沈括:“……”
苏颂:“……”
不懂天文,你就这么胡说?!还有你那师父,不是传说是个神仙吗?你想说这“地动说”,乃是神仙传授?!
深深吸了口气,沈括也不管他了,自顾道:“如今已有了观天镜,自转、公转之说是否属实,应当能观测。若是当真,历法兴许会大变……”
他的话还没说完,苏颂就斩钉截铁道:“此事外传,必引来祸患!”
一个地圆,就能让天下大哗,何况是“地动”之说!不论是自转还是公转,都会引来天下众议汹汹,一个不好,就是杀身之祸!星象、历法可是国朝根本,关乎正朔,亦有“天人感应”压在上面。天地成因,宇宙奥妙,乃至阴阳之变,都早有定论,如今突然反驳,莫不是要驳斥董子,翻覆《白虎通德论》的学说?
这可是与天下为敌啊!
沈括也是进士出身,熟读经史,哪会不知这些?然而沉吟良久,他还是摇了摇头:“天地亘古,不随人心而变。只要有观天镜在,迟早会有人看出端倪。吾等所学,不正是为了明晓世间道理。怎能因人非议,就装聋作哑,视而不见?”
苏颂喉中一噎,竟说不出话来。若这些都是真的,闭口不言,当真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吗?他也是饱学诗书,身有傲骨。为了避祸罔顾是非,岂是君子所为?
沉默许久,苏颂终是叹了口气:“全盘托出,太过惊世骇俗。如今你我也未曾有实证,不妨潜心钻研,徐徐图之。”
正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别说观天镜了,连千里镜都是禁外传的机密,寻常百姓哪能分辨这说法是真是假?况且改掉延续千年的“常理”,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还是要想出更稳妥的法子才好。
这个说法,沈括倒是没有异议。思忖片刻,他转头对甄琼道:“凌霄子,尊师可曾提到过,天穹满溢气体,星辰由气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