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文的漂亮原配觉醒了 第30节
  ◎三更合一◎
  去刺绣厂交货之前, 宋书玉跟谢铮又出了三次摊,总共赚了四百多块,加上前面三次卖的两百多块, 目前摆摊总共赚了七百多。家里还剩一部分布料和货,要是全部卖出去应该能有上千元。
  一千块在这个时代应该算是一笔巨款了,买一台12寸的黑白电视机还能有剩。
  不过这笔钱,宋书玉暂时并不打算动, 这是她积累的原始资金, 有重要作用。至于电视机, 等家里再宽裕一些再买, 她对看电视没太大的兴趣,她妈和奶奶喜欢啊, 早买她们就早享受。
  她妈和奶奶可喜欢看电视了,上辈子桂花婶子家从亲戚那便宜买了一台旧电视, 吃过晚饭后, 附近的邻居都跑到桂花婶子家看电视。她妈也天天推着奶奶过去, 风雨无阻。
  所以她现在得抓紧赚钱了, 这样才能让他们家早点实现电视自由。
  宋书玉打算趁着这次去县里交货的机会, 看看能不能再找个机会弄一批布料。
  谢铮知道她的计划,担心东西太多,她一个人忙不过来, 又要弄到很晚才回家, 所以主动提议跟她一起进城。
  苗秀英和刘桂芝也支持, 一个女孩子太晚回家终归是不安全, 谢铮陪着她们也放心些。
  三票对一票, 宋书玉为了让她们放心, 只好答应。
  次日清早吃过饭, 宋书玉和谢铮就骑着两辆自行车直奔县里。
  自行车当然还是从宋建国家借的。
  路上,宋书玉跟谢铮闲聊:“咱们这次去县里看能不能搞到工业券吧,给你也弄一辆自行车,不然总是借宋叔家的也太好。”
  以前还好,他们也就偶尔借一次。
  但自从做了买卖,每次要带那么多货出去摆摊,一辆自行车肯定是不够的,这借自行车的频率大大增加了。可以说,宋建国自己用车子都没他们这么勤快,这自行车简直快成他们家的了。
  “不着急,我想想办法。咱们现在还是先把眼前的事做好吧,旁的以后再考虑。”谢铮其实也有这个心思,但他不想宋书玉去求人。
  宋书玉点头:“嗯,你说刺绣厂现在还有碎布吗?”
  谢铮不想打击她:“应该有吧。”
  “应该这个词用得好,你也觉得我不该只逮着一只羊薅是吧?”宋书玉笑呵呵地说。
  其实她心里也清楚,刺绣厂不可能有太多的碎布了。因为这距离上次去刺绣厂才过了半个来月,刺绣厂规模又不是很大,哪有那么多的废弃布料。
  所以还是得另想找布料的法子。
  宋书玉琢磨了一路,等到了刺绣厂,她脑子里已经想出了好几种方案。
  到了刺绣厂门口,宋书玉停好自行车,照旧不忘过去跟门卫大爷打招呼:“叔,上午好。”
  “哎呀,是小宋来啦,好久不见。”天气暖和了不少,老大爷也不整天闷在屋子里,捧着保温杯站在门口乐呵呵地说。
  宋书玉上前将手里的袋子递给老大爷:“叔,上次谢谢您帮我借三轮车,一点小小的谢礼,我自己做的,您可别嫌弃。”
  老大爷皱眉:“你这孩子,咱上回不是说好了吗?不能再送东西了,你怎么又来了,拿回去,拿回去,你一个小姑娘挣钱不容易。”
  老大爷看都没看一眼袋子里的东西就直往宋书玉那边推。
  宋书玉硬是将袋子塞到老大爷手里:“叔,您先打开看看是什么东西好不好?这真是我做的,没花钱。”
  老大爷将信将疑地看了她一眼,打开袋子,原来是件衣服。
  老大爷将衣服抖开,这是一件改良的褂子,深绿色的缎面,同色系布料做的盘扣,手艺扎实,不冷不人的时候,套在衬衣外面非常合适。
  正好现在天气转暖,过不了多久,这件褂子就能派上用场了。
  老大爷满意极了,爱不释手地捏着褂子说:“小宋,你可真能干,不但会做衣服,还会做这种扣子。”
  这种布料做的老式盘扣现在已经很少了,如今衣服上的基本上都是塑料盘扣。
  但老大爷年纪大了,年轻那会儿,穿的衣服上都是这种盘扣。见到熟悉的盘扣,又勾起了他不少年轻时的回忆。
  宋书玉笑眯眯地说:“叔,衣服是我做的,不过盘扣是我奶奶做的啦,我不会。”
  现在讲究效率,有工厂成批量生产的纽扣,方便又便宜,除了老一辈,谁还费心思去弄这种盘扣啊。
  “难怪,小宋啊,谢谢你,也替我谢谢你奶奶。”老大爷将衣服放到桌子上,从口袋里掏出五块钱,“但衣服不便宜,你做的这个褂子比百货大楼的都好看,叔不能占你这么大个便宜,这钱你拿着。”
  宋书玉连忙拒绝:“叔,你听我说,这布料就是上次您借我三轮车拉回去的废弃布料做的。当时我一看到这块布料,就觉得适合叔,但那料子比较小,做不了整件的衣服,我就取了个巧,做了个褂子。这可是您帮我弄回去的布,我哪能收您的钱呢?你要非给我钱,那就是把我当外人了。”
  老大爷不大相信地看着她:“真的?不是说都是碎布吗?”
  “对,所以只能做褂子,要是布料够大,我就跟您做个中山装了。”宋书玉有些遗憾的表示。
  老大爷这才没有跟她客气了:“小宋,你这孩子可真是聪明又能干,这天底下就没有什么是你不会的。叔非常喜欢这件衣服,一会儿忙完了,记得来找叔啊。”
  “好,叔喜欢就行。下次再碰到合适的布料我给叔您做一件长袖的。”宋书玉笑了笑玉笑了笑,指着里面说,“叔,我得去找王主任了,您继续忙。”
  “哎,小宋你快去吧,王主任今天在厂子里。”老爷爷乐滋滋的说。
  谢铮看着老大爷那笑得跟菊花一样的脸,感慨宋书玉要是想要花心思讨好一个人,一定能做到不着痕迹,让你感觉如沐春风。
  佩服的同时,谢铮心里也有些难受。若不是父亲去世得早,家里没了依靠,书玉又何必小小年纪就学会这些。
  怀着有些沉重的心情,他陪同宋书玉进了厂子。
  这次见面,王主任脸上的笑容比上次真诚多了,而且也热情许多:“小宋,小谢,你们来了,快请坐。”
  宋书玉笑眯眯地点头:“王主任,又来打扰您了。这是我们大队这次交的货,请您过目。”
  “好。你们先坐会儿。”王主任拿起刺绣,仔细检查了一番。
  一个小时后,他放下刺绣,满意地笑道:“小宋,你们这次的质量很好,速度也很不错。我就猜你们这两天应该快要来了,提前让人理了单子和材料,现在让人去仓库拿过来。你们是在这里先等会儿,还是先去财务室?”
  他把结算的条子递给了宋书玉。
  要钱这种事怎么能慢?慢一秒,那都是对钱的不尊重。
  宋书玉转手就将条子递给了谢铮,笑道:“让我弟弟去一趟财务那边,我在这里等材料。”
  然后她跟谢铮说了财务室的大致位置,还有管财务的大姐姓名。
  谢铮拿着单子冲王主任笑着点了点头,退出了办公室。
  王主任笑着感慨:“小宋,你们村是不是风水特别好啊,专门出人才。你这么能干,你这弟弟也是个人才啊。上次你这弟弟来的时候正好赶上咱们要迎接上面的领导视察,挂在厂子门口的横幅被风刮地上弄脏了,当时写字最好的那个师傅不在,最后还是你这弟弟站出来帮了咱们这个大忙。他那一手毛笔字啊,连领导都赞不绝口。”
  那可不,谢铮可是将来的高考市状元,京大才子,三岁就开始练字,一手字写得堪比印刷体。
  心里自豪,宋书玉嘴上却谦虚地说:“王主任过奖了,我弟弟就是从小学习好,老师都说他是考大学的好苗子,这不是没赶上好时候吗?”
  王主任有些惋惜:“可惜了,小宋你这么能干,想想法子,看能不能给他弄个工农兵大学的名额。你们公社每年应该有名额才对。”
  “王主任您真是高看我了,我哪有这个本事啊。”宋书玉一脸“王主任”你可真是太高看我了的表情。
  现在还是香饽饽的工农兵大学明年就不行了,等恢复高考,谁还看得上这种靠关系上大学的啊?
  王主任哈哈大笑:“小宋你这么会说话做事,肯定能想到法子。对了,你还要废布吗?咱们仓库又有积累了三袋,你若是要,我让人给你搬到门口。”
  她还没开口,王主任就主动提这事了。宋书玉大喜过望,赶紧掏钱:“要的,多谢王主任。对了,王主任,您看以后厂子里的碎布能不能都卖给我?”
  王主任看不上这些碎布,笑道:“也就你把这些碎布当成宝,你要就都给你。”
  宋书玉欣喜不已,再次道谢。
  不过三袋布料虽然不少,可对于宋书玉来说还不够。
  宋书玉琢磨了一下,觉得一事不烦二主,咳了一声,不好意思地说:“王主任,您知道这县里还有哪些厂子有废弃的碎布吗?我还是按这个价购买。您知道的,咱们乡下人一年到头就发那么几尺的布票,做身衣服就什么都没有了,但这里里外外,哪都需要布料。所以我将带回来的布料,挑了些稍微大点的做了背心,还有小孩子的短裤、帽子之类的,还挺受欢迎的,所以我想问问您,别的厂子有没有不要的碎布。”
  这么大的需求量,再用做鞋底这个说辞那是把王主任当傻子糊弄了。
  所以宋书玉坦诚相告,她就是用这些碎布赚点零花钱。
  王主任了然地指着宋书玉:“小宋,你这脑子可真灵活,我就说嘛,你要那么多碎布干什么,原来还能这么用,你这脑子可真够灵活的。我们刺绣厂这边的规模你是知道的,一个月生产不了多少碎布,但纺织厂那边就不一样了,他们每个月的产量很大,有不少不合格的残次布料。你跟任叔挺熟的吧?他有亲戚在那边。”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宋书玉感慨自己真是遇上贵人了,连忙说:“真的啊,谢谢王主任,您可真是我们大队的贵人。”
  王主任摆摆手,笑着说:“我就随口一提,你可别跟任叔提我。”
  说话间,两名职工职工将原材料和单子拿了过来。
  王主任适时地打住先前的话题,笑眯眯地说:“这次总共有44单,小宋,你来核对一下材料。”
  宋书玉清点无误后,在交接单上签了字,笑道:“多谢王主任,上次发钱,咱们队里的那些大娘婶子们可激动了,她们干了一辈子农活,没想到自己这点缝缝补补的手艺还能给家里挣钱。咱们大队如今都以能进刺绣小队为荣呢,这可真是多亏了您和任厂长的照顾。”
  王主任笑呵呵地说:“小宋你太客气了。你们队里任务完成得不错,以后厂子有比较重要的任务也一并交给你们。”
  宋书玉又再三道谢,表示感激。但心里是没将这话当真的,重要的任务怎么可能给她们,领导画的饼听听就算了。刺绣是个手工活,技术活,而且市场需求不大,再怎么折腾,也很难发大财。
  正好谢铮也拿到了钱回来了,宋书玉见事情办得差不多了,起身跟王主任道别。王主任还真邀请宋书玉和谢铮去家里吃饭,不过被宋书玉委婉地拒绝了。
  人家已经主动给了你三袋子布料,客套客套两句请吃饭,还真去,那就是傻了。即便要去,也得拎一堆东西才能上门,绝不能去吃白食。
  到了门口,宋书玉又去跟看门的老大爷打了声招呼。
  老大爷看到三个大袋子,了然地说:“又是布料吧?这么多,弄回去不大方便吧?小宋,要不要我去给你们借一辆三轮车?”
  “谢谢叔,我们今天骑了两辆自行车过来,绑在自行车后面驼回去就行了,不用这么麻烦。我就是来跟您道别,下次再来看您。”宋书玉笑眯眯地说道。
  老大爷含笑点头:“成,那你们路上小心点。”
  宋书玉挥了挥手,跟谢铮一起将袋子绑在了自行车上,但分配的时候,两人发生了分歧。
  谢铮非要在他的自行车上绑两个大袋子,让宋书玉带另一袋和刺绣的原材料。
  “我力气比你大,从县里回去二十多里,还是我来吧。”宋书玉不想打击谢铮的自信心,但估计要比耐力和体力,谢铮哪怕已经在乡下锻炼四年了,恐怕也不及她。
  但谢铮白净的脸上全是坚定:“书玉,我不是刚下乡的时候了,我可以的,你相信我。要是我驼不动了,咱们俩再换,两个人轮流来也比一个人轻松。”
  见他这么坚持,宋书玉也不跟他争了。
  “好吧,你要累了跟我说一声啊。”
  两人一个按着袋子,一个绑绳子,很快将袋子绑好,然后骑上车回家。
  ***
  今天队里上工的地方就在回村的毕竟之路上。
  下午开始,刘桂芝干活的时候就经常往马路边瞅,看看女儿什么时候回来。
  只是这一盼就到了下午四点,距离下工只有一个小时了,刘桂芝还没等到人,不禁有点心浮气躁的。
  就在她越来越担忧的时候,忽然有人喊道:“桂芝,那是你家书玉和谢知青吧?车子后面好多东西,他们这又是去刺绣厂交货了?”
  刘桂芝抬头就看到宋书玉和谢铮骑着自行车经过,车子后面绑了几个大袋子,堆得高高的,想让人忽视都难。
  她笑了笑说:“是啊。”
  “难怪你婆婆和姚大娘她们也上工了。”有人往后面看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