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之士[科举] 第57节
第76章 进京赶考
这次上京,柳贺、施允两人与纪文选同行,两人原说好乡试前和纪文选一道去应天的,之后纪文选有事没能去成,到了今年会试,纪文选无论如何也要和两人一道,他不怕路途遥远,也不怕坐船辛苦,去了之后还能替柳贺施允打打下手,纪父便随去了。
商船行进的速度并不算慢,出了徐州地界,途径各地的繁华程度便不如江南了,柳贺和施允待在甲板上的时间便少了些,毕竟风大,两人又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着实扛不住寒冻的侵扰。
好在两人坐的这条商船环境不错,船舱内干净整洁,船行得也平稳,即便待得闷一些,倒不妨碍柳贺与施允温书。
过了淮河再走上一段,柳贺便看到了这个时代的黄河,黄河两岸的景象自然远不能与后世相比,但无论是两岸筑就的堤坝,还是坝外正在劳作的农夫,都让柳贺体会到了人定胜天这个词的含义。
人类便是这样一步步征服自然的,即便没有先进的设施与现代化的设备,人依旧在竭尽所能地生存下去、生活下去,现代人常常以自己的角度去评判古人,这样实则小看了古人的智慧。
到这个时节,北方的气温依旧很冷,但比之南方要干燥不少,风打在脸上刮得人生疼,柳贺与施允各拿了一个汤婆子,一边啃饼一边读书。
原本两人考虑过要带一个书童,但纪文选确定与两人一同上京之后,两人便放弃了这样的打算。
一是因为柳贺与施允都习惯了独自出门考试,此次上京,两人更多考虑的也是安全问题而非生活便利问题,有纪文选和两人在一块,银两这些便分到三个地方,安全性更高一些,第二则是因为适应的问题,富贵人家的书童都是从小培养的,想临时找个用得趁手的书童并不容易,何况柳贺也不是习惯当甩手掌柜那类人,礼部发放的考凭、他平日用的笔墨纸砚等柳贺都不喜欢假手于人。
唯一不便的地方,大概就是书箱重了些。
不过都已经到会试这一步了,带太多书进京意义已经不大,除非在考试之前已经知道考题,否则无论带什么书,学的都是以往已经学过的内容。
“到开封了。”
柳贺与施允听着舱外人声嘈杂,纪文选喊着让两人出来走走:“不少人都下了船,置办些东西带到京师去。”
三人于是一道下了船,作为北宋的都城,开封依旧是大明最大的城市之一,周王府、徽王府也分封在此地,嘉靖年间,徽恭王之子朱埨嗣做了太多坏事,徽王府便被革除了。
大明开国以来,河南一向是藩王就藩的热门之地,皇帝的儿子们在封地上过得相当自在,老百姓的日子则要辛苦得多,上船自码头驶出时,柳贺看到不少衣衫褴褛的百姓,景象与江南之地截然不同。
江南百姓勤劳耕作是能够活下去的,河南百姓就未必如此了。
“河南地处中原,百姓生活怎会如此?”商船之上也有士子在低声议论。
“有农赋有苛政,还有水旱蝗灾。”一位士子道,“河南又不如江南富庶,天灾人祸并行,百姓如何能安居?”
“这也并非一人之力、二人之力便可为之。我等读书不正是为了改变此境况吗?”
这商船上,有自镇江、扬州及徐州等各府登船的举子,春闱在即,举子们一边探讨文章,一边议论着时政,隆庆帝登基不久,各地气象比之嘉靖年已有极大改变,举子们也是摩拳擦掌,试图为颓弊的朝政出一番力气。
柳贺与施允偶尔也会参与到这番议论中,但读书的时间更多一些。
商船过了河南,气候便越来越低了,海河有部分地段依旧上着冻,这里的冻与镇江府的冻截然不同,便是最爱到各地码头上转的纪文
选也返回了船舱,再过了几日,便到了北直隶所辖各地。
“快进京了。”
船停在了通州,通州之名取的是漕运通济之义,太仓库便是建在此处,通州码头上人来人往,运船也是一艘接着一艘,眼下正是春闱临近的时候,南来北往的举子均是在此处下船进京。
柳贺与施允先到了位于京中的镇江会馆。
会馆出现于明初,到了嘉靖朝与隆庆朝时发展已十分兴盛,会馆的兴建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应考举子的住宿问题,另一方面也方便本地商人在顺天府活动,如南直一省在京中就有二十多座会馆,这些会馆倒也并不全是试馆,也有行馆,类型可谓十分丰富。
镇江会馆是一座纯粹的试馆,柳贺三人到时,会馆中并无什么人气,不过会馆的建设倒是比柳贺想象中更阔气一些,毕竟镇江一贯富庶,建一座漂亮的会馆并不麻烦。
柳贺喊了几声,才听到有人应他一句:“来了来了,可是进京赶考的举人老爷?”
柳贺与施允都是应声,那掌柜仔仔细细观察着两人:“有年头不见这么年轻的举人老爷了。”
镇江府科举中进士的士子一直不多,南直隶各府中,松江会馆与苏州会馆一向热闹,到了会试之年,举子们呼朋引伴,带着书童护卫入住,往日也有来往于苏松及京城的商人们居住在其中。
“先上一壶热水,再烧几个菜,等会派小二再送一桶热水上去。”纪文选吩咐道,“要快,这地儿着实太冷了。”
“第一次进京城的镇江人都不习惯这边的气候。”掌柜笑道,“眼下还不是最冷的时候,新年那会儿过来还要更冷一些。”
掌柜收了银子,手脚也麻利了许多,当下便有小二上了滚热的开水,柳贺放了一把茶叶,给施允、纪文选各自倒了一杯。
“这茶是我家山上种的茶,清明前后滋味最佳,眼下倒也不错。”
纪娘子和杨尧为柳贺收的包袱可谓齐全,茶叶吃食用具各项皆备,足够柳贺在京师一直待到殿试结束了——进京赶考的士子们装备大多齐全,不过有人能一直留到殿试之时,有人却只能遗憾返乡。
喝了热茶,几人才觉得稍稍活过来了一些,自通州码头下船之后,几人坐了一路马车,才在傍晚时到达了会馆,尽管对京城的天气有了心理准备,衣服也穿得不少,下车时几人却依旧觉得手脚冰凉。
小二上了热菜,有镇江府中人常吃的淮扬菜,也有京师本地的菜色,掌柜又烫了一壶酒,柳贺喝了一口,胃也暖了不少,他读书时通常不喝酒,酒量只是一般,不过中举之后要应酬的场合变多了,酒量也稍稍增加了一些。
掌柜介绍,他是十多年前从丹阳来到京师,当了这镇江会馆的掌柜,这间会馆建于弘治年间,嘉靖时又翻新过,这才有了如今的规模。
柳贺与施允在会馆中住了一日,进京赶考的士子才陆续住了进来,前几位入住的士子年纪比柳贺大上不少,几人聊过之后柳贺才知晓,这几位士子已经不是第一次赴考会试了,他们都是嘉靖年间考的举人,年纪最大的那位已是第三次进京赶考了。
彼此通报姓名过后许久,其中一位头发已发白的中年士子忽然道:“柳泽远……你莫非就是上一科应天解元柳贺?”
“在下正是。”
“泽远兄的名声,我们在家中读书时也是听过的。”中年士子道,“你的文章我也有拜读,胜过我多矣。”
听说柳贺是解元之后,几位士子态度愈发热切,他们都读过柳贺乡试中的文章,柳贺本人一向低调,平日参加的文会不多,然而自他考中应天乡试的解元,他的名气便一日胜过一日,府中不少士子十分佩服他。
……
会试之前,镇江府的士子们都在会馆中抓紧
时间备考,随着会试之日的临近,各省的士子也纷纷在各地会馆住下,镇江会馆隔壁便是江西会馆,江西同样是文运昌盛之地,来赴考的士子数量极多。
几日之后,柳贺与施允去苏州会馆拜访了唐鹤征,对方比两人要晚到几天,一进京就给柳贺发来了帖子,之前在应天时多是他上门拜会柳贺,这回他一进京,柳贺先与他见了一面。
这几日,京中各处都是赴考的士子,有于会馆之中苦读的,也有走访各处拜访其余士子的,到了会试之年,在京的士子们也会下注猜测谁人能会试夺魁或是名列前三,应天、浙江、江西及福建几个科考大省的士子们寄予厚望,如浙江绍兴的张元忭、耿定向之弟耿定力、浙江乡试第一的黄洪宪等人,柳贺同样在候选之列。
会试之前,考生们也知晓了这一科主考的身份——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张居正及掌詹事府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吕调阳。
大明内阁学士是五品官,但因掌握着票拟之权,堪称明代权力的中枢所在,大学士中,以中极殿大学士为尊,眼下的中极殿大学士为李春芳,高拱与张居正皆为建极殿大学士,只是前者是太子太师,后者为太子太傅,但因张居正兼了吏部尚书一职,掌握着下级官员的晋升之权,权势可谓极其煊赫。
不过内阁次辅担任主考已是官场陈规,加上高拱此前已经主持过嘉靖四十四年的会试,再主考一届的可能性并不大,因而众考生已经猜到主考是张居正,只等朝廷发文公布了。
第77章 会试
京师之中气温极寒,不过会馆内炭火烧得旺,加之墙砌得后,待久了柳贺也就渐渐习惯了,他除了没有在家时起得早之外,于读书一事上依旧勤勉。
会试临近,此时再勤勉用处已经不大,柳贺不过是求个心安罢了。
考试前几日,柳贺与施允及丹徒籍的几位士子前往工部主事曹慎家中拜访,曹慎是嘉靖四十四年的进士,结束福建侯官知县的任期后便迁官至北京工部,他也是仍在任的为数不多的镇江籍京官之一,因会试需要一位同乡京官作保,士子们便向曹慎递了帖子。
镇江府考进士的本事不如别地,在京官员的辉煌期还得是靳贵任阁臣时,眼下曹大章已归乡,姜宝在南京任国子监祭酒,其余官员大多外放,仍在京中的只有曹慎等几位六部主事。
曹慎对于几位同乡举人的来访很是高兴,干脆地出了保结,又勉励柳贺等人勤苦读书:“眼下各地守令仍有缺,上一科科试已增额,今科应仍如旧。”
大明历科会试的录取名额都不固定,永乐二年录得最多,有足足四百七十二人,除了这一科外,之后历年都在一百人至二百人间,成弘之后则在三百人左右,隆庆二年的会试录了四百人,已是历年科试录取极多的一年,不出意外的话,隆庆五年这一科的录取人数也不会少。
这和嘉靖晚年怠政、各地知县、同知等官员缺额多有关。
“谢过曹主事。”
曹慎为人谦和,还特意留几人用饭,不过几人都找借口推辞了,曹慎虽只是正六品的京官,但官压尤在,在几人考中进士前,与官员相交还需谨慎再谨慎。
拿了保结,万事俱备就只欠东风了,柳贺又在会馆中看了几日书,待到二月八日这日,他与施允等几位同窗收整好包袱,带了被褥、棉衣以及锅碗瓢盆等,傍晚一过便上床睡觉,虽说一直睡得不太好,但明日四更便要搜检入场,维持睡眠还是很有必要的。
和其他赴考的举子相比,柳贺胜在年轻、精力旺盛,便是熬夜也没什么大碍,但会试三场需要连考九天,加之天气严寒,铁打的人也未必能撑住。
大明选材,选的不仅是有文才之人,也同样考验士子的体力与精神。
柳贺这一夜睡得不算太好,但也不差,好歹是睡着了,醒时被窝是暖的,腿脚便自然也暖了,起床时,他穿得极厚,又用热水擦了擦脸,下楼时,会馆内的其他举人已在用早饭了。
外间的天色如同浓墨一般漆黑,但附近几间会馆俱是灯火通明,从会馆外走出时,凛冽的寒风几乎能将人脸刮伤,纪文选替两人提着灯笼,又替柳贺和施允扛着行李上马车,在京中的镇江籍商人多,借几辆马车倒并不麻烦,柳贺上马时,就见各处会馆外有马车驶出,都向贡院的方向行进了。
今科春试也有士子四千余人,都是各地乡试考选而出的精英,人人都怀着考中的心思远赴京城,然而即便是隆庆年这样录取人数多的会试场次,能取中者不过百之八/九而已。
“真是冷。”
“在京中待了近半月,在下仍是不习惯这寒风。”
但春闱这苦头却是要吃一吃的,每科会试,贡院中都有不少士子还未考完就被抬出了。
马车朝着贡院的方向缓缓而行,到了贡院前,马车便挤在一旁动不了了,柳贺与施允及几个镇江府的士子下了车,纪文选帮着两人将行李抬到贡院门外,柳贺与施允先在供给所买了些物料,会试规模隆重,如隆庆五年的这一科会试,供给所便设有供给官四员,其中领头的是礼部精膳司主事,规格又比乡试时高了几档。
等将一应物事准备好,几人便去了南直隶士子所在之处排队,南直士子在历科乡试中人数往往最多,与北直
相当,毕竟北直占着地域优势,士子们想何时考便能何时考。
“泽远兄,这里!”
尽管光线昏暗,唐鹤征依旧一眼瞄到了柳贺,柳贺笑着与他拱手,在他不远处,姜士昌同样垂手而立,柳贺也与他打了声招呼。
姜士昌并未住在会馆,想必是住在姜宝在京为官时的宅子里。
柳贺熟悉的士子只有其中几位,还是应天乡试揭榜时的交情,他那一科不少士子都赴了隆庆二年的会试,如施近臣,就中了二甲三十七名,眼下任湖广澧州知州,这是因为他是二甲科第的外放,若是三甲的进士,外放第一任通常是知县。
众人在龙门外稍候了片刻,龙门便大开了。京城贡院建于永乐时,龙门是第一道门,之后还有中三门,中门题着“天开文运”之字,东西两门则分别题“明经取士”、“为国求贤”字样,对读书人来说,贡院龙门可谓圣地,但在场士子们大多只想来一回,第二回 是无论如何不想再来了。
南直隶作为两京之一,士子入场次序只排在北直之后,柳贺几人并未等候多久,便到了搜检入场的时候。
入场之时,士子们将考票交给提调官,提调官通常为礼部仪制司员外郎,堂堂从五品进士,此时也只能迎着寒风为考生们一一验票。
嘉靖四十四年以前,会试考卷仍由考生自备,由印卷官钤印之后还给考生,而嘉靖四十四年之后,考生的考卷则在礼部钤印之后交给提调官,由提调官验票之后给卷,这就杜绝了冒名顶替的可能。
领过考卷之后,搜检便开始了,因考会试的都是举人,在搜检上要比乡试会试等温柔许多,但搜检官丁依旧严格,将柳贺所携带之物掰开细验,搜检结束之后,柳贺抓紧时间将衣衫整理好,在这零下的气温里冻着了可不是小事,他还得捱过后面三场的考试呢。
搜检结束后,考生便正式入了场,会试依然讲究对号入舍,开考前两日,礼部在贡院外张贴席舍图让考生知晓,柳贺迅速找到了自己对应的号舍,在自己对应的坐席上坐下。
考场规定,考生不能在过道内游荡,晃的时间太久,便会沦落到“扶出”的结局,柳贺听参加过会试的举子讲考场规则时,印象最深的便是“扶出”二字。
考房中依然只有两块号板,可以说是又冷又寒,与坐监无异,但柳贺毕竟是自县试一场场考过来的,脱衣落袜之类的行径都已做遍,节操早就丢光了。
他将自己的床褥等铺好,装好挡风帘,又将锅碗瓢盆等安置在一旁,柳贺在家也是煮过饭的,不是那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之人,干粮他也备齐了,待身子暖过之后,他便去看此次会试的考题。
第一题很短,只有五个字——“生财有大道。”
此句出自《大学》,原句为“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得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看到题目的一瞬,柳贺不由长叹一口气,张居正不愧是大明第一改革家,其他乡试会试程文都是孔孟之道圣人之理,他上来第一句便是生财。
《大学》此句可谓理想中的财恒足的状态,然而眼下大明朝的财政可谓生之者寡,食之者众,这里的寡与众说的不是人数,而是使用量。
张居正走的是实干路线,他当然不希望考生破一个“天下未尝无财”也,这句屁话和“生活中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样,道理人人都懂,关键在一个“道”字。
柳贺闭眼沉思了片刻,此时考场中极为安静,想必其他考生也在思索破题之法。
这个“道”字,可以从财的来源与生财的方法上来讲,但他破的内容也不能脱离《大学》原义,此时毕竟是会试考场,柳贺下笔时也略谨慎了一些。
但事实上,会试写出的文章未必会
比他平日的文章更好,能进入会试考场的,多数都是有真才实学之人,会试只需将平日所学尽情发挥,考出的名次便不会差到哪里去。
若是脑中思虑过多,反倒影响了自己的正常发挥。
这次上京,柳贺、施允两人与纪文选同行,两人原说好乡试前和纪文选一道去应天的,之后纪文选有事没能去成,到了今年会试,纪文选无论如何也要和两人一道,他不怕路途遥远,也不怕坐船辛苦,去了之后还能替柳贺施允打打下手,纪父便随去了。
商船行进的速度并不算慢,出了徐州地界,途径各地的繁华程度便不如江南了,柳贺和施允待在甲板上的时间便少了些,毕竟风大,两人又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着实扛不住寒冻的侵扰。
好在两人坐的这条商船环境不错,船舱内干净整洁,船行得也平稳,即便待得闷一些,倒不妨碍柳贺与施允温书。
过了淮河再走上一段,柳贺便看到了这个时代的黄河,黄河两岸的景象自然远不能与后世相比,但无论是两岸筑就的堤坝,还是坝外正在劳作的农夫,都让柳贺体会到了人定胜天这个词的含义。
人类便是这样一步步征服自然的,即便没有先进的设施与现代化的设备,人依旧在竭尽所能地生存下去、生活下去,现代人常常以自己的角度去评判古人,这样实则小看了古人的智慧。
到这个时节,北方的气温依旧很冷,但比之南方要干燥不少,风打在脸上刮得人生疼,柳贺与施允各拿了一个汤婆子,一边啃饼一边读书。
原本两人考虑过要带一个书童,但纪文选确定与两人一同上京之后,两人便放弃了这样的打算。
一是因为柳贺与施允都习惯了独自出门考试,此次上京,两人更多考虑的也是安全问题而非生活便利问题,有纪文选和两人在一块,银两这些便分到三个地方,安全性更高一些,第二则是因为适应的问题,富贵人家的书童都是从小培养的,想临时找个用得趁手的书童并不容易,何况柳贺也不是习惯当甩手掌柜那类人,礼部发放的考凭、他平日用的笔墨纸砚等柳贺都不喜欢假手于人。
唯一不便的地方,大概就是书箱重了些。
不过都已经到会试这一步了,带太多书进京意义已经不大,除非在考试之前已经知道考题,否则无论带什么书,学的都是以往已经学过的内容。
“到开封了。”
柳贺与施允听着舱外人声嘈杂,纪文选喊着让两人出来走走:“不少人都下了船,置办些东西带到京师去。”
三人于是一道下了船,作为北宋的都城,开封依旧是大明最大的城市之一,周王府、徽王府也分封在此地,嘉靖年间,徽恭王之子朱埨嗣做了太多坏事,徽王府便被革除了。
大明开国以来,河南一向是藩王就藩的热门之地,皇帝的儿子们在封地上过得相当自在,老百姓的日子则要辛苦得多,上船自码头驶出时,柳贺看到不少衣衫褴褛的百姓,景象与江南之地截然不同。
江南百姓勤劳耕作是能够活下去的,河南百姓就未必如此了。
“河南地处中原,百姓生活怎会如此?”商船之上也有士子在低声议论。
“有农赋有苛政,还有水旱蝗灾。”一位士子道,“河南又不如江南富庶,天灾人祸并行,百姓如何能安居?”
“这也并非一人之力、二人之力便可为之。我等读书不正是为了改变此境况吗?”
这商船上,有自镇江、扬州及徐州等各府登船的举子,春闱在即,举子们一边探讨文章,一边议论着时政,隆庆帝登基不久,各地气象比之嘉靖年已有极大改变,举子们也是摩拳擦掌,试图为颓弊的朝政出一番力气。
柳贺与施允偶尔也会参与到这番议论中,但读书的时间更多一些。
商船过了河南,气候便越来越低了,海河有部分地段依旧上着冻,这里的冻与镇江府的冻截然不同,便是最爱到各地码头上转的纪文
选也返回了船舱,再过了几日,便到了北直隶所辖各地。
“快进京了。”
船停在了通州,通州之名取的是漕运通济之义,太仓库便是建在此处,通州码头上人来人往,运船也是一艘接着一艘,眼下正是春闱临近的时候,南来北往的举子均是在此处下船进京。
柳贺与施允先到了位于京中的镇江会馆。
会馆出现于明初,到了嘉靖朝与隆庆朝时发展已十分兴盛,会馆的兴建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应考举子的住宿问题,另一方面也方便本地商人在顺天府活动,如南直一省在京中就有二十多座会馆,这些会馆倒也并不全是试馆,也有行馆,类型可谓十分丰富。
镇江会馆是一座纯粹的试馆,柳贺三人到时,会馆中并无什么人气,不过会馆的建设倒是比柳贺想象中更阔气一些,毕竟镇江一贯富庶,建一座漂亮的会馆并不麻烦。
柳贺喊了几声,才听到有人应他一句:“来了来了,可是进京赶考的举人老爷?”
柳贺与施允都是应声,那掌柜仔仔细细观察着两人:“有年头不见这么年轻的举人老爷了。”
镇江府科举中进士的士子一直不多,南直隶各府中,松江会馆与苏州会馆一向热闹,到了会试之年,举子们呼朋引伴,带着书童护卫入住,往日也有来往于苏松及京城的商人们居住在其中。
“先上一壶热水,再烧几个菜,等会派小二再送一桶热水上去。”纪文选吩咐道,“要快,这地儿着实太冷了。”
“第一次进京城的镇江人都不习惯这边的气候。”掌柜笑道,“眼下还不是最冷的时候,新年那会儿过来还要更冷一些。”
掌柜收了银子,手脚也麻利了许多,当下便有小二上了滚热的开水,柳贺放了一把茶叶,给施允、纪文选各自倒了一杯。
“这茶是我家山上种的茶,清明前后滋味最佳,眼下倒也不错。”
纪娘子和杨尧为柳贺收的包袱可谓齐全,茶叶吃食用具各项皆备,足够柳贺在京师一直待到殿试结束了——进京赶考的士子们装备大多齐全,不过有人能一直留到殿试之时,有人却只能遗憾返乡。
喝了热茶,几人才觉得稍稍活过来了一些,自通州码头下船之后,几人坐了一路马车,才在傍晚时到达了会馆,尽管对京城的天气有了心理准备,衣服也穿得不少,下车时几人却依旧觉得手脚冰凉。
小二上了热菜,有镇江府中人常吃的淮扬菜,也有京师本地的菜色,掌柜又烫了一壶酒,柳贺喝了一口,胃也暖了不少,他读书时通常不喝酒,酒量只是一般,不过中举之后要应酬的场合变多了,酒量也稍稍增加了一些。
掌柜介绍,他是十多年前从丹阳来到京师,当了这镇江会馆的掌柜,这间会馆建于弘治年间,嘉靖时又翻新过,这才有了如今的规模。
柳贺与施允在会馆中住了一日,进京赶考的士子才陆续住了进来,前几位入住的士子年纪比柳贺大上不少,几人聊过之后柳贺才知晓,这几位士子已经不是第一次赴考会试了,他们都是嘉靖年间考的举人,年纪最大的那位已是第三次进京赶考了。
彼此通报姓名过后许久,其中一位头发已发白的中年士子忽然道:“柳泽远……你莫非就是上一科应天解元柳贺?”
“在下正是。”
“泽远兄的名声,我们在家中读书时也是听过的。”中年士子道,“你的文章我也有拜读,胜过我多矣。”
听说柳贺是解元之后,几位士子态度愈发热切,他们都读过柳贺乡试中的文章,柳贺本人一向低调,平日参加的文会不多,然而自他考中应天乡试的解元,他的名气便一日胜过一日,府中不少士子十分佩服他。
……
会试之前,镇江府的士子们都在会馆中抓紧
时间备考,随着会试之日的临近,各省的士子也纷纷在各地会馆住下,镇江会馆隔壁便是江西会馆,江西同样是文运昌盛之地,来赴考的士子数量极多。
几日之后,柳贺与施允去苏州会馆拜访了唐鹤征,对方比两人要晚到几天,一进京就给柳贺发来了帖子,之前在应天时多是他上门拜会柳贺,这回他一进京,柳贺先与他见了一面。
这几日,京中各处都是赴考的士子,有于会馆之中苦读的,也有走访各处拜访其余士子的,到了会试之年,在京的士子们也会下注猜测谁人能会试夺魁或是名列前三,应天、浙江、江西及福建几个科考大省的士子们寄予厚望,如浙江绍兴的张元忭、耿定向之弟耿定力、浙江乡试第一的黄洪宪等人,柳贺同样在候选之列。
会试之前,考生们也知晓了这一科主考的身份——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张居正及掌詹事府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吕调阳。
大明内阁学士是五品官,但因掌握着票拟之权,堪称明代权力的中枢所在,大学士中,以中极殿大学士为尊,眼下的中极殿大学士为李春芳,高拱与张居正皆为建极殿大学士,只是前者是太子太师,后者为太子太傅,但因张居正兼了吏部尚书一职,掌握着下级官员的晋升之权,权势可谓极其煊赫。
不过内阁次辅担任主考已是官场陈规,加上高拱此前已经主持过嘉靖四十四年的会试,再主考一届的可能性并不大,因而众考生已经猜到主考是张居正,只等朝廷发文公布了。
第77章 会试
京师之中气温极寒,不过会馆内炭火烧得旺,加之墙砌得后,待久了柳贺也就渐渐习惯了,他除了没有在家时起得早之外,于读书一事上依旧勤勉。
会试临近,此时再勤勉用处已经不大,柳贺不过是求个心安罢了。
考试前几日,柳贺与施允及丹徒籍的几位士子前往工部主事曹慎家中拜访,曹慎是嘉靖四十四年的进士,结束福建侯官知县的任期后便迁官至北京工部,他也是仍在任的为数不多的镇江籍京官之一,因会试需要一位同乡京官作保,士子们便向曹慎递了帖子。
镇江府考进士的本事不如别地,在京官员的辉煌期还得是靳贵任阁臣时,眼下曹大章已归乡,姜宝在南京任国子监祭酒,其余官员大多外放,仍在京中的只有曹慎等几位六部主事。
曹慎对于几位同乡举人的来访很是高兴,干脆地出了保结,又勉励柳贺等人勤苦读书:“眼下各地守令仍有缺,上一科科试已增额,今科应仍如旧。”
大明历科会试的录取名额都不固定,永乐二年录得最多,有足足四百七十二人,除了这一科外,之后历年都在一百人至二百人间,成弘之后则在三百人左右,隆庆二年的会试录了四百人,已是历年科试录取极多的一年,不出意外的话,隆庆五年这一科的录取人数也不会少。
这和嘉靖晚年怠政、各地知县、同知等官员缺额多有关。
“谢过曹主事。”
曹慎为人谦和,还特意留几人用饭,不过几人都找借口推辞了,曹慎虽只是正六品的京官,但官压尤在,在几人考中进士前,与官员相交还需谨慎再谨慎。
拿了保结,万事俱备就只欠东风了,柳贺又在会馆中看了几日书,待到二月八日这日,他与施允等几位同窗收整好包袱,带了被褥、棉衣以及锅碗瓢盆等,傍晚一过便上床睡觉,虽说一直睡得不太好,但明日四更便要搜检入场,维持睡眠还是很有必要的。
和其他赴考的举子相比,柳贺胜在年轻、精力旺盛,便是熬夜也没什么大碍,但会试三场需要连考九天,加之天气严寒,铁打的人也未必能撑住。
大明选材,选的不仅是有文才之人,也同样考验士子的体力与精神。
柳贺这一夜睡得不算太好,但也不差,好歹是睡着了,醒时被窝是暖的,腿脚便自然也暖了,起床时,他穿得极厚,又用热水擦了擦脸,下楼时,会馆内的其他举人已在用早饭了。
外间的天色如同浓墨一般漆黑,但附近几间会馆俱是灯火通明,从会馆外走出时,凛冽的寒风几乎能将人脸刮伤,纪文选替两人提着灯笼,又替柳贺和施允扛着行李上马车,在京中的镇江籍商人多,借几辆马车倒并不麻烦,柳贺上马时,就见各处会馆外有马车驶出,都向贡院的方向行进了。
今科春试也有士子四千余人,都是各地乡试考选而出的精英,人人都怀着考中的心思远赴京城,然而即便是隆庆年这样录取人数多的会试场次,能取中者不过百之八/九而已。
“真是冷。”
“在京中待了近半月,在下仍是不习惯这寒风。”
但春闱这苦头却是要吃一吃的,每科会试,贡院中都有不少士子还未考完就被抬出了。
马车朝着贡院的方向缓缓而行,到了贡院前,马车便挤在一旁动不了了,柳贺与施允及几个镇江府的士子下了车,纪文选帮着两人将行李抬到贡院门外,柳贺与施允先在供给所买了些物料,会试规模隆重,如隆庆五年的这一科会试,供给所便设有供给官四员,其中领头的是礼部精膳司主事,规格又比乡试时高了几档。
等将一应物事准备好,几人便去了南直隶士子所在之处排队,南直士子在历科乡试中人数往往最多,与北直
相当,毕竟北直占着地域优势,士子们想何时考便能何时考。
“泽远兄,这里!”
尽管光线昏暗,唐鹤征依旧一眼瞄到了柳贺,柳贺笑着与他拱手,在他不远处,姜士昌同样垂手而立,柳贺也与他打了声招呼。
姜士昌并未住在会馆,想必是住在姜宝在京为官时的宅子里。
柳贺熟悉的士子只有其中几位,还是应天乡试揭榜时的交情,他那一科不少士子都赴了隆庆二年的会试,如施近臣,就中了二甲三十七名,眼下任湖广澧州知州,这是因为他是二甲科第的外放,若是三甲的进士,外放第一任通常是知县。
众人在龙门外稍候了片刻,龙门便大开了。京城贡院建于永乐时,龙门是第一道门,之后还有中三门,中门题着“天开文运”之字,东西两门则分别题“明经取士”、“为国求贤”字样,对读书人来说,贡院龙门可谓圣地,但在场士子们大多只想来一回,第二回 是无论如何不想再来了。
南直隶作为两京之一,士子入场次序只排在北直之后,柳贺几人并未等候多久,便到了搜检入场的时候。
入场之时,士子们将考票交给提调官,提调官通常为礼部仪制司员外郎,堂堂从五品进士,此时也只能迎着寒风为考生们一一验票。
嘉靖四十四年以前,会试考卷仍由考生自备,由印卷官钤印之后还给考生,而嘉靖四十四年之后,考生的考卷则在礼部钤印之后交给提调官,由提调官验票之后给卷,这就杜绝了冒名顶替的可能。
领过考卷之后,搜检便开始了,因考会试的都是举人,在搜检上要比乡试会试等温柔许多,但搜检官丁依旧严格,将柳贺所携带之物掰开细验,搜检结束之后,柳贺抓紧时间将衣衫整理好,在这零下的气温里冻着了可不是小事,他还得捱过后面三场的考试呢。
搜检结束后,考生便正式入了场,会试依然讲究对号入舍,开考前两日,礼部在贡院外张贴席舍图让考生知晓,柳贺迅速找到了自己对应的号舍,在自己对应的坐席上坐下。
考场规定,考生不能在过道内游荡,晃的时间太久,便会沦落到“扶出”的结局,柳贺听参加过会试的举子讲考场规则时,印象最深的便是“扶出”二字。
考房中依然只有两块号板,可以说是又冷又寒,与坐监无异,但柳贺毕竟是自县试一场场考过来的,脱衣落袜之类的行径都已做遍,节操早就丢光了。
他将自己的床褥等铺好,装好挡风帘,又将锅碗瓢盆等安置在一旁,柳贺在家也是煮过饭的,不是那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之人,干粮他也备齐了,待身子暖过之后,他便去看此次会试的考题。
第一题很短,只有五个字——“生财有大道。”
此句出自《大学》,原句为“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得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看到题目的一瞬,柳贺不由长叹一口气,张居正不愧是大明第一改革家,其他乡试会试程文都是孔孟之道圣人之理,他上来第一句便是生财。
《大学》此句可谓理想中的财恒足的状态,然而眼下大明朝的财政可谓生之者寡,食之者众,这里的寡与众说的不是人数,而是使用量。
张居正走的是实干路线,他当然不希望考生破一个“天下未尝无财”也,这句屁话和“生活中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样,道理人人都懂,关键在一个“道”字。
柳贺闭眼沉思了片刻,此时考场中极为安静,想必其他考生也在思索破题之法。
这个“道”字,可以从财的来源与生财的方法上来讲,但他破的内容也不能脱离《大学》原义,此时毕竟是会试考场,柳贺下笔时也略谨慎了一些。
但事实上,会试写出的文章未必会
比他平日的文章更好,能进入会试考场的,多数都是有真才实学之人,会试只需将平日所学尽情发挥,考出的名次便不会差到哪里去。
若是脑中思虑过多,反倒影响了自己的正常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