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不,中性一点,阳光一点的。我们客户有男有女。”
  “行,我们想想。”
  这边说完,综合部的小妹拿了一封信进来,她把信给苏月禾后,道:“今天有客人来访,两男一女,从广州来的,说是什么主编,在小会议室等两个小时了。”
  阳光系的人?央视的《时事访谈》关于媒体左右舆论的节目还没播呢,阳光系的人大老远跑来做什么?是听到风声来求情?
  “你让他们进来。”
  与此同时,苏月禾看了眼信封,是北京寄过来的,她拆开信,发现是一张信纸和三张照片。
  信是写给梁正烽的。
  照片拍的是,二十多年前一封检举万琮元的信。
  当年举报梁正烽外公的信件找到了,委托人特意拍了照片寄过来。
  她明白了,当时去北京,梁正烽刚转单位,重要信件他怕丢了,所以留了她的地址。
  苏月禾看着照片上的举报信,内容有些荒唐,笔迹潦草,这种潦草不是那种专门练过的草书,就纯粹没文化还不好好写字的典型。
  看着看着,她恍惚觉得这个字迹好像在哪里见过?
  她正冥思苦想,刚好“客人”进来了,苏月禾看见他们,忽然想起了《时事访谈》——《时事访谈》报道苏禾洗发水被栽赃那一期,播放了一些央视收到的检举信画面,里面好像有一封信的字迹跟这个相似。
  第91章 一拳打过去
  见客人进来, 苏月禾收起了信件。
  眼前的三个客人,一个女的是《阳光日报》张主任、另外两个男的分别是《阳光晚报》阚副主编和《阳光都市报》姜主编。
  这三人苏月禾以前都没见过,但她知道他们。
  在调查阳光系资料的时候,她有特别留意到这三个人。
  如果按照惯例, 这些媒体进企业, 市委宣传部肯定会派人来招待的, 但除了他们仨,本地领导一个不见, 可见, 他们这次来, 属于“私访”。
  虽说上门都是客,但苏月禾起码得知道对方来访目的,才能往下谈怎么招待客人。
  所以, 入座之后, 综合部小妹把他们在小会议室用过的茶杯端过来, 就没再上其他寻常招待客人的瓜果点心了。
  《阳光日报》张主任, 四十来岁, 一头半长的卷发,她先讲起了客套话:“我以前也只在电视上见过苏厂长, 没想到苏厂长本人比电视上更美更好看。”
  阚副主编年纪看着比较大,但他职位低, 他也附和道:“一点都不比港台那些明星差,甚至更符合我们中国人的传统审美。按照我们这边的说法就是,长得真乖。”
  听口音, 阚副主编像是本省省城人, 说话口音和青城县的很相近。
  苏月禾也不想听他们这些奉承的话:“三位千里迢迢从广州来,是有什么事吗?”
  张主任看向阚副主编, 估计是想让阚副主编这半个本地人来说。
  阚副主编咳嗽了一声,道:“苏厂长,打开天窗说亮话,我们也不遮遮掩掩的,这次来啊,就是想跟您沟通,关于《香梨周刊》之前对你们多有得罪的事,我们就坐下来好好聊一聊,看看我们能怎么弥补和补偿贵厂。”
  三个阳光系的来帮《香梨周刊》说事,就算《香梨周刊》主编进去了,也还有其他人吧?怎么都没来?
  显然这三人不是为了《香梨周刊》而来的。
  苏月禾笑问:“今天谁代表《香梨周刊》?”
  一直没说话,也是这里最年轻的姜主编道:“《香梨周刊》是我们《阳光都市报》的子刊,我这边可以负责。”
  原来如此。
  苏月禾:“你们想怎么谈呢?”
  姜主编身上有点痞气,翘起二郎腿,捏了捏鼻子问:“我们想知道苏厂长您这边有什么需求?”
  苏月禾微微摇头:“我这边没什么需求。”
  这就是他们三人最不想听见的话,有需求的话,主要就是怎么谈判的问题,沟通好了,一切都好办。
  没有需求,那他们就完全落于下风了,只能自己一点点往上堆叠筹码,看看能不能打动对方。
  张主任尴尬笑了笑:“苏厂长,你们有那么多的日化产品在开拓市场,在销售,我们合作的地方有很多。”
  苏月禾态度有点冷淡:“怎么合作?”
  阚副主编:“你们肯定需要打广告,需要做推广,我们这边都能做,可以打包给你们做一个整合。”
  然后阚副主编就可以介绍怎么在做整合,不外乎就是硬广加软文互相配合。
  “软文是香港那边传过来的概念,我们也是今年才开始试用,让我们报社文笔最好的文字记者给你们捉笔,会编故事,那你的广告就算成功一半了。”
  苏月禾点头:“然后呢?”
  阚副主编看向张主任。
  张主任笑了笑,道:“我们阳光系四大报刊,可以每周免费给柒月的产品打半版的广告,期限是半年。”
  四大报刊,每周半版,半年的时间,广告免费。
  看起来好像很有诱惑力。
  但这不可能是纯补偿,肯定是有其他额外条件的。
  苏月禾也不想拐弯抹角,她直接问:“条件是什么?”
  姜主编:“条件就是,苏厂长您放弃追究《香梨周刊》以及阳光系的责任,放弃追究的范围包括上诉、上访、检举等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