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3 护身符
  何海峰随着老师来到办公室,双方分宾主坐下,老师给何海峰倒上水,然后问道:“海峰,上次跟你谈的事情,你考虑得怎么样了?”
  何海峰道:“我考虑过了,关于到正在筹建的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工作的事情,我服从组织安排。只是担心我个人能力有限,无法胜任这样重要的工作岗位。”
  老师笑道:“能力都是慢慢培养出来的。我观察过了,你头脑非常清晰,思想很开放,而且有长期基层工作的经验,对于改革开放的政策理解得也非常透彻,现在体改委这边还没有挂牌,各个组正在招兵买马,非常需要像你这样的人才。”
  何海峰道:“老师过奖了。其实不瞒您说,我的有些想法,也是曾经和林振华同志交流过的,他的思想,比我还要开放得多。我感觉,虽然他不过是一个退休军人,一个普通青工,但他对于经济走势、国际政局等问题的看法,丝毫不亚于我们这些省厅的处长啊。”
  老师呵呵笑道:“海峰,我觉得,你似乎很护着这个林振华啊。”
  何海峰不好意思地笑道:“人才难得,如果让他因为这样的事情而栽跟头,我觉得是改革事业的损失。”
  “你不认为林振华的这种改革,走得太远了吗?”
  何海峰道:“老师,恕我冒昧,我倒觉得,他充其量算是走得太快了。”
  “哦?”老师微微一笑,“海峰,你说说看,怎么叫走得太快了?”
  何海峰道:“上次北大的厉宁教授过来讲课,向我们介绍了有关股份制的一些观点,我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咱们国家当然需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但适当地发展一些非公制度,也是对公有制的有益补充。目前,各地的民营经济已经在崛起,一些富裕起来的农民,手里有大量的余钱,如果我们不允许他们投入到经济生活中来,这是对国家建设资金的浪费。”
  “他们可以把钱存在银行里啊,这不也是支援国家建设吗?”老师反驳道。
  何海峰道:“我是在基层工作的,我知道,尽管我们说了多年的公而忘私,但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还是不多的。有些人,为公家做事的时候,消极怠工;而给自己干点私活的时候,就生龙活虎。对于这样的人,我们不能求全责备。让他们拥有自己的事业,与国有经济共同发展,这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老师点点头:“海峰,你的思想一向是如此开放,与中央领导人的思路非常吻合啊。希望你到体改委之后,还能够一如既往地保持这种开放的精神。”
  “那么,老师,林振华这件事情,到底是怎么定姓的?他会不会有麻烦?”
  老师微笑道:“林振华这个事情,问题已经不大了,你不用担心。”
  何海峰从老师的表情中看出了一些端倪,他激动地问道:“怎么,上面有结论了?”
  老师从抽屉里掏出一份文件,说道:“这是从书记处转发下来的影印件,上面的批示,是小平同志的亲笔。”
  “我可以看吗?”何海峰惶恐地问道。
  “当然可以。”老师说着,他一边把文件递给何海峰,一边说道:“海峰,以后你进了体改委,这种中央领导的批示,就会天天都能看到了。不过,你要了解有关的纪律,你所看到的东西,不该传的就不能外传,你明白吗?”
  “我明白。”
  何海峰接过文件,看了一眼,知道这正是那份他们今天课堂上讨论过的内参,他感兴趣的,是页角上的一行批示,这行批示只有十二个字:
  “不宣传,不限制,不得借故打击。”
  其中,最后一个“不”一开始写的是“不打击”,然后,书写者又在上面补了“得借故”三个字。这三字之差,可不同凡响,它意味着警告某些心怀不满的人,不但不能以此事对林振华进行刁难,甚至于找其他名目刁难的选项也被封杀掉了。有了这样一份批示,林振华就相当于游戏里开了外挂,有了一道刀枪不入、百毒不侵的护身符了。
  在真实的历史中,有过一件类似的事情,那就是关于傻子瓜子大王年广久雇工的问题。当时,基层的官员吃不准这种雇工的做法是否符合政策,于是起草了一份“关于私营业主雇工超过规定人数问题的处置意见”向中央请示。这份意见到了小平同志手上时,他这样批示道:放两年再看。
  根据小平的这一批示,中央提出了三不原则:不宜提倡,不要公开宣传,也不要急于取缔。这个三不原则,相当于直接给年广久撑起了一把保护伞,让他平安地度过了新旧体制激烈碰撞的几年。几年之后,许多争论终于尘埃落定,雇工问题已不再成为禁区了。
  作为一个久在官场,经历了无数[***]的人,何海峰太清楚这样的一个批示有什么意义了,他喜形于色地说道:“这简直是太好了!”
  老师也呵呵笑起来:“我们几个老头子看了,都说林振华这孩子简直是撞了狗屎运了。小平同志这个批示,相当于给他戴了一顶安全帽,他未来就算是把天撞一个窟窿,也没人敢管了。”
  何海峰连忙说道:“老师,也不是这样的,您看,这不还有一条不宣传的要求吗,而且还是放在第一位的。可见,中央领导对于这件事,还是持保留意见的。”
  老师道:“是的,据说,书记处里对于这件事,争论得也很厉害。有关的观点,和咱们今天课堂上的差不多少。最后,书记处只能把报告递到小平同志那里去。小平同志认为,这是一个改革中出现的现象,现在下结论为时过早,所以不宜进行宣传。同时,小平同志也指出,这个方向并没有错,而且步子还可以再迈大一点。所以,就有了这样的一个批示。”
  “老师,这个批示的内容,我能不能向小林透露一下,他是当事人,这应当不违反原则吧?”何海峰怯怯地问道,“他如果蒙在鼓里,恐怕就不敢大胆地探索,这样,也不符合小平同志的意图吧?”
  老师道:“这正是我找你来的原因。校长给了我们教研室一个任务,让我们组织一个调查组,去江南省总结一下这个案例,争取从中挖掘出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细节。此外,这个调查组还有一个任务,就是从政策上给予林振华同志以一些指导,避免他的探索走上了邪路。组长是由咱们王副校长担任的,他年纪比较大了,不太适合去现场进行调研。既然你说到你与林振华同志有非常好的关系,我考虑由你担任这个调查组的副组长,负责带队去江南省。你看如何?”
  何海峰道:“学校这样给我压担子,我非常感谢,不过,我真的怕自己无法胜任。”
  老师道:“不要怕。校长对于这次的调查工作有一个指示,就是‘多听,多看,少说’,你们的任务,主要是去总结经验,不要干涉基层同志的改革创新。必要的时候,可以以朋友和师长的身份,给予一些善意的提醒。”
  何海峰说道:“既然如此,我们能不能换一个名目,调查组这个叫法,实在让人觉得害怕,我们叫作课题组,如何?”
  “课题组?嗯,很好。”老师点头道,“我向校长请示一下,就以中央党校课题组的名义下去,这样避免给人以高高在上的感觉。”
  “和江南省轻化厅方面,我们要不要接触一下?”
  “需要接触一下,适当地可以向他们透露一下中央批示的精神。我估计,如果林振华同志的改革会遭遇到一些阻力,那么主要的阻力将会来自于他的直接领导部门,也就是江南省轻化厅了。”
  何海峰笑道:“老师,我怎么感觉到,您对于小林也很感兴趣啊?听您这个意思,其实是让我下去代表您给小林撑腰的。”
  老师道:“撑腰倒不至于,但对于这样的改革者,我们应当给予必要的保护。这种保护,一是要帮助他不要犯错误,二是要帮助他避免受到不必要的干扰。改革是一项人类前所未有的事业,要允许改革犯错误,但不能容忍因为怕犯错误而不改革。林振华同志的这种改革探索,其意义,就在于此。”
  “明白了,老师,您放心吧,我一定把您和中央领导对小林的关心传达给他,让他心情舒畅、大刀阔斧地向前探索!”
  “海峰,我们都老了,正如[***]说的,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像林振华这样的同志,就像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我们革命一生所创下的事业,终究是要交到他们这些年轻人手上去的。去吧,对小林同志说,不要怕,大胆地闯,我们这些老家伙,不但会把他们扶上马,而且还会再送上一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