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二章科改(2)
圣武继位之前,手中无人可用,是以才会将蒋伸这个靠卖主才得以上位的家伙提拔出来,当然蒋伸也确实没让朱慈炯失望,在拥有属于自己的平台以后,其商业才能展示的淋漓尽致,属于朱慈炯的商业帝国,之所以能成为恐怖的吸金机器,固然与朱慈炯本身有关,但蒋伸的商业天赋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还有新军成立之初无将可用,没有办法才以武艺、枪法来决定新军位次,现在呢?没有实打实的资历加上能对应的军功,想往上爬几无半点可能!
所以朱慈炯要进行科举改革,让儒家退出历史舞台仅仅只是第一步,打破现有的官场等阶次序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但是科举乃是千年以来,读书人赖以晋升的根本,学得文武艺,货于帝王家的观念在读书人的心目中早已是根深蒂固,想要如以往改革那样一蹴而就谈何容易……
现如今大明因为祸乱以及被朱慈炯数次清洗,官员缺口极其严重,随着朱慈炯的战略目标一一实现,这个缺口将会越来越大,是以如今的圣武朝的地方官员当中才会大量充斥举人乃至秀才,毕竟若非必要朱慈炯也不可能让大明疆域实行军管,论治理民生,文官不管怎么说都强武臣不是一星半点。
但若是靠以往那样进行科举沦才,进士进入官场理政的话,圣武朝想要弥补巨大的官员缺口,估计穷圣武一朝也未必能够完满,因为每三年一届科举大考,最终能够脱颖而出,获得进士出身的读书人实在少的可怜。
圣武元年大考,获得三甲进士出身的举子共计三百六十三人,圣武四年科考,进士出身三百零七人,平均下来差不多每年一百个,但是大明如今的官员缺口,撇开汗牛充栋的秀才以外尚且高达数千!靠传统科考提拔人才入仕根本不现实。
当然,之所以支持科举改革,让朱慈炯底气变足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第一批新学人才一年,至多两年之内必然结业,而按照科举常规,圣武朝第三次科举大考将会在圣武七年举行,那个时候新学人才正好可以赶得上,另外在圣武四年大考中落榜的举子,现在必然是还在苦读经典揣摩圣贤之意,以备圣武七年再战,如今已是圣武五年三月中旬,若是再过上一两年进行科举改革,那么现在还在抱着经典啃的读书人定然措手不及,最后大批被擢落,谁能受得了。
所以现在将科举改革提上日程,算是正当时。
内阁对于天子要行科举改革早有心理准备,甚至于史可法、高弘图等在内阁待久了的老臣,自从天子颁布全民教育大诏的那一天起,就已经预料到了这一天,谈不上支持不支持,因为这是大势,更何况熟知天子秉性的官员更清楚,即便不支持也是屁用没有,那又何必与天子硬扛,他们唯一能做的只是尽可能的让传统读书人在科举改革之后,能够尽可能的保持优势。
朱慈炯顿声道:“朕曾经不止一次说过,天下大计、教育为本,不管是传统教育方式还是新式学校教育,其根本都是为国举才,科举乃是论证教育成果的重要手段,朕不废但一定要改,朕一月之前拟定的改革条例,交由内阁、教育部共同商讨,如今商议的如何了?”
陈则恭声道:“回禀陛下,科举改革条例,臣在请示内阁协商以后,基本认为可行,只是有些细节需要改动,还望陛下能够批准。”
“修改?”朱慈炯眉头挑了挑,他要推行科改,并非一定要独断专行,所以在亲拟条例以后交给臣属商讨,否则他大可直接下旨让内阁照章办事,大明沿用两百多年的内阁驳回制,在圣武朝早已经名存实亡,这个制度有其积极性,更可以驳斥昏庸君王的无理诏命,但毫无疑问会损坏君王的威信,朱慈炯一向强势,信奉的就是独裁政治,他当然不会允许臣子对他的既定方针指手画脚甚至不遵行,但即便此制对他来说没有丝毫意义,但他依旧没有废除,因为他自己也不敢保证大明后世之君会不会一如既往的出现奇葩,比如道士、木匠、大将军什么的……
“启禀陛下。”史可法起身道:“科举会试原本三年举行一次,陛下觉得迁延时日太久,臣等亦是深以为然,不过陛下决定将时间改为一年,臣等觉得是否太过仓促,毕竟士子还要参加院试、乡试,若是每年再参加会试,路途遥远,只怕能用于读书的时间不免大幅缩减,有违为国举才之本意。”
朱慈炯呵呵笑道:“天下读书人读书不就是为了考试,搏一下鲤鱼跳龙门的机会吗?朕多给他们一些机会,你们这些读书人的前辈反倒不乐意了,这倒是让朕很意外,至于路途遥远,等到大明境内火车遍布之时,所谓路途不过就是一个笑话罢了。”
史可法默然不语,天子说的这两点确实难以反驳……
“内阁的意思科举多久举办一次?”科举时间不是原则问题,朱慈炯乐得给内阁一个面子,毕竟君臣勠力同心,这大明才会越来越兴盛。
史可法精神一震道:“启禀陛下,臣与内阁诸公商讨以后,认为将会试定为两年一次最为合适,若陛下觉得两年时间还是稍显过长,单年七月、双年十月举行一次也可。”
“一年半一次?”朱慈炯笑了笑道:“既然是内阁诸位爱卿商讨议定,朕亦觉得可行,那么圣武年间第三次会试便定在圣武六年十月举行。”
史可法脸上不露声色,内心却已是激动无比,天子在亲拟的政策尤其是改革上面,认真听取内阁建议的次数屈指可数,答应修改的更是想都没敢想过,看来少年天子如今终于长大了啊,终于不是以前那般乾纲独断,懂得考虑臣下的感受了。
还有新军成立之初无将可用,没有办法才以武艺、枪法来决定新军位次,现在呢?没有实打实的资历加上能对应的军功,想往上爬几无半点可能!
所以朱慈炯要进行科举改革,让儒家退出历史舞台仅仅只是第一步,打破现有的官场等阶次序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但是科举乃是千年以来,读书人赖以晋升的根本,学得文武艺,货于帝王家的观念在读书人的心目中早已是根深蒂固,想要如以往改革那样一蹴而就谈何容易……
现如今大明因为祸乱以及被朱慈炯数次清洗,官员缺口极其严重,随着朱慈炯的战略目标一一实现,这个缺口将会越来越大,是以如今的圣武朝的地方官员当中才会大量充斥举人乃至秀才,毕竟若非必要朱慈炯也不可能让大明疆域实行军管,论治理民生,文官不管怎么说都强武臣不是一星半点。
但若是靠以往那样进行科举沦才,进士进入官场理政的话,圣武朝想要弥补巨大的官员缺口,估计穷圣武一朝也未必能够完满,因为每三年一届科举大考,最终能够脱颖而出,获得进士出身的读书人实在少的可怜。
圣武元年大考,获得三甲进士出身的举子共计三百六十三人,圣武四年科考,进士出身三百零七人,平均下来差不多每年一百个,但是大明如今的官员缺口,撇开汗牛充栋的秀才以外尚且高达数千!靠传统科考提拔人才入仕根本不现实。
当然,之所以支持科举改革,让朱慈炯底气变足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第一批新学人才一年,至多两年之内必然结业,而按照科举常规,圣武朝第三次科举大考将会在圣武七年举行,那个时候新学人才正好可以赶得上,另外在圣武四年大考中落榜的举子,现在必然是还在苦读经典揣摩圣贤之意,以备圣武七年再战,如今已是圣武五年三月中旬,若是再过上一两年进行科举改革,那么现在还在抱着经典啃的读书人定然措手不及,最后大批被擢落,谁能受得了。
所以现在将科举改革提上日程,算是正当时。
内阁对于天子要行科举改革早有心理准备,甚至于史可法、高弘图等在内阁待久了的老臣,自从天子颁布全民教育大诏的那一天起,就已经预料到了这一天,谈不上支持不支持,因为这是大势,更何况熟知天子秉性的官员更清楚,即便不支持也是屁用没有,那又何必与天子硬扛,他们唯一能做的只是尽可能的让传统读书人在科举改革之后,能够尽可能的保持优势。
朱慈炯顿声道:“朕曾经不止一次说过,天下大计、教育为本,不管是传统教育方式还是新式学校教育,其根本都是为国举才,科举乃是论证教育成果的重要手段,朕不废但一定要改,朕一月之前拟定的改革条例,交由内阁、教育部共同商讨,如今商议的如何了?”
陈则恭声道:“回禀陛下,科举改革条例,臣在请示内阁协商以后,基本认为可行,只是有些细节需要改动,还望陛下能够批准。”
“修改?”朱慈炯眉头挑了挑,他要推行科改,并非一定要独断专行,所以在亲拟条例以后交给臣属商讨,否则他大可直接下旨让内阁照章办事,大明沿用两百多年的内阁驳回制,在圣武朝早已经名存实亡,这个制度有其积极性,更可以驳斥昏庸君王的无理诏命,但毫无疑问会损坏君王的威信,朱慈炯一向强势,信奉的就是独裁政治,他当然不会允许臣子对他的既定方针指手画脚甚至不遵行,但即便此制对他来说没有丝毫意义,但他依旧没有废除,因为他自己也不敢保证大明后世之君会不会一如既往的出现奇葩,比如道士、木匠、大将军什么的……
“启禀陛下。”史可法起身道:“科举会试原本三年举行一次,陛下觉得迁延时日太久,臣等亦是深以为然,不过陛下决定将时间改为一年,臣等觉得是否太过仓促,毕竟士子还要参加院试、乡试,若是每年再参加会试,路途遥远,只怕能用于读书的时间不免大幅缩减,有违为国举才之本意。”
朱慈炯呵呵笑道:“天下读书人读书不就是为了考试,搏一下鲤鱼跳龙门的机会吗?朕多给他们一些机会,你们这些读书人的前辈反倒不乐意了,这倒是让朕很意外,至于路途遥远,等到大明境内火车遍布之时,所谓路途不过就是一个笑话罢了。”
史可法默然不语,天子说的这两点确实难以反驳……
“内阁的意思科举多久举办一次?”科举时间不是原则问题,朱慈炯乐得给内阁一个面子,毕竟君臣勠力同心,这大明才会越来越兴盛。
史可法精神一震道:“启禀陛下,臣与内阁诸公商讨以后,认为将会试定为两年一次最为合适,若陛下觉得两年时间还是稍显过长,单年七月、双年十月举行一次也可。”
“一年半一次?”朱慈炯笑了笑道:“既然是内阁诸位爱卿商讨议定,朕亦觉得可行,那么圣武年间第三次会试便定在圣武六年十月举行。”
史可法脸上不露声色,内心却已是激动无比,天子在亲拟的政策尤其是改革上面,认真听取内阁建议的次数屈指可数,答应修改的更是想都没敢想过,看来少年天子如今终于长大了啊,终于不是以前那般乾纲独断,懂得考虑臣下的感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