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3章 撤离武昌
人老成精,树老成怪,姜维如今已经是年过花甲之人,几十年在蜀国的政坛上摸爬滚打,自然拥有极为丰富的阅历和经验。
吴国的主动来降,是好事不?当然是好事,这可是姜维梦寐以求的结果啊,现在姜维心心念念地就是怎么能收复荆州,没想到陆抗竟然送上如此一份大礼,姜维内心之中自然是欣喜万分的。
不过事出反常即为妖,陆抗身为陆逊之子,有胆识有谋略,颇有乃父之风,姜维也不会认为他是一个肯卖国求荣的人,所以在陆抗主动请降的背后,肯定是有着不为人知的阴谋的。
在姜维看来,陆抗的归降多半是一个幌子,他的真正目的是想要借助于蜀国的力量来对抗魏国,如果将来他们真得能战胜魏军的话,陆抗就会毫不犹豫地将蜀国一脚踢开,翻脸不认人。
吾彥能言善辩,巧舌如簧,但那怕他说得再好听,姜维也未必不清楚他们的真实意图,只不过姜维是另有打算,所以才虚与委蛇,还专门为吾彥设宴,宾主尽欢。
姜维明察秋毫,早就洞悉了吴人的图谋,但他却是不动声色,满口的应承了下来。
毕竟拿下荆州是所有的蜀人的最大期望,这么一个大好的机会摆在面前,姜维不接受的话,那岂不是犯傻么,陆抗有陆抗的图谋,姜维也有姜维的计划,姜维准备将计就计,全面的接受吴人的条件,先带兵进入荆州再说,如果将来击退了魏军的话,吴人想要过河拆桥,卸磨杀驴,却也未必能由得了他们。
虽然双方是各怀心思,但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这次的谈判总得来说还是比较顺利,吾彥拿到了他所期望的结果,没有做过的多的停留,乘船连夜返回了荆州。
荆州那边的形势已经是如火如荼了,柴桑失守之后,武昌的门户洞开,整个荆州的形势都变得芨芨可危起来,吾彥需要火速赶回武昌,将蜀军即将出兵的消息报之陆抗等人,以安其心。
武昌到永安,一路逆水而行,速度是比较慢的,但从永安的到武昌,却是顺流而下,速度飞快,吾彥只用了两天不到的时间,就乘船返回了武昌。
但此时武昌的形势,却变得无比的严峻起来,魏军在攻克柴桑之后,并没有做过多的休整,便挥师西进,水陆两路大军直逼武昌而来,再加上已经兵临江夏的杜预大军,武昌已经处于了魏军三路夹击之中,形势是一日千里。
在彭泽水战之中失利的吴国水军几乎是全军覆灭,这已经是占到了武昌全部水军的三分之二,武昌水军能调动战船只有两三百艘了,其中楼船也只剩下了三艘,水军力量大为锐减,对于接下来的武昌保卫战,水军方面已经是力不从心了。
当然,就算武昌水军全师还在的情况,也是难以抵挡魏军水师的攻击的,魏军将投石车装备到战列舰上之后,水军的平衡已经完全被打破了,魏军水上的投石车那几乎是无敌的存在,所以长江天险在以前或者还能称之为天险,但魏军的船队一到,就是如履平地,江北的杜预大军便可以轻松地渡过长江,而对魏军两路人马的夹攻,守住武昌的希望变得渺茫起来。
尽管吾彥带回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姜维已经答应出兵,吴军不用再孤军奋战了,但魏军已经快兵临城下了,姜维的援军还远在永安,就算他们即刻动身,那也是远水难解近渴,根本就解不了武昌之围。
判断了一番形势之后,陆抗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放弃武昌,撤兵到南郡去,在那里与姜维会师。
武昌这边地势平坦,水网密布,就算蜀国的援兵能到达这里,这里的地理条件也并不适合蜀军的作战风格,反而会让他们陷入到泥沼之中,不可自拔。
蜀地多山,地势险峻,蜀军常年在山地之中作战,自然对山地战是比较熟悉的,而魏军势大,那怕就是集合吴蜀两国的兵力,都难以与之抗衡,尤其是在平原地带,魏军的骑兵几乎是无敌的存在,现在再加上无敌的水军,武昌之战无论怎么来打,也是一个必输之局。
所以陆抗并没有抱着寸土必争的想法,而是审时度势,决定放弃武昌,保存实力,撤军到江陵和西陵一带,这里多山地和丘陵,可以减消魏军的优势,只要吴蜀联军能在江陵和西陵一带站稳脚跟,将来再收复整个荆州也不迟。
真正的名将,是绝不会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的,陆抗深受陆逊的熏陶,自幼熟读兵书,对战场形势的判断还是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将自己的想法说给了施绩和步协,施绩和步协虽然不舍这么轻易地就放弃了武昌,但他们也知道,如果从大局出发,陆抗的决定无疑是正确的,所以两人皆表示了支持。
陆抗连夜便下达了撤军的命令,毕竟魏军已经从柴桑关那边杀了过来,距离武昌不到一百多里的距离了,这点距离,如果魏军的骑兵全速而进的话,也不过才是几个时辰的,所以既然已经下定决心要撤退,那便是宜早不宜迟。
如此仓促的撤退,而事先又没有任何的准备,武昌城内自然显得十分混乱,不过陆抗并没有准备迁走城内的百姓,只是下令军队和官府的人全员撤退,如果百姓不想留在城内,也可以出城去山上避祸。
至于带城内的百姓走,陆抗并没有那个打算,当年刘备在新野携民渡江,还不是被曹操的轻骑很快给追上,军队的秩序陆抗有把握掌控,但一群乌合之众的百姓是丝毫没有秩序可言的,所以带百姓走,只能是徒增累赘而已,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城内的百姓一听官府放弃了他们,个个哭天呛地,哀号不止,甚至是堵在了城门口,希望撤退的吴军可以带上他们,场面陷入到极度的混乱之中。
吴国的主动来降,是好事不?当然是好事,这可是姜维梦寐以求的结果啊,现在姜维心心念念地就是怎么能收复荆州,没想到陆抗竟然送上如此一份大礼,姜维内心之中自然是欣喜万分的。
不过事出反常即为妖,陆抗身为陆逊之子,有胆识有谋略,颇有乃父之风,姜维也不会认为他是一个肯卖国求荣的人,所以在陆抗主动请降的背后,肯定是有着不为人知的阴谋的。
在姜维看来,陆抗的归降多半是一个幌子,他的真正目的是想要借助于蜀国的力量来对抗魏国,如果将来他们真得能战胜魏军的话,陆抗就会毫不犹豫地将蜀国一脚踢开,翻脸不认人。
吾彥能言善辩,巧舌如簧,但那怕他说得再好听,姜维也未必不清楚他们的真实意图,只不过姜维是另有打算,所以才虚与委蛇,还专门为吾彥设宴,宾主尽欢。
姜维明察秋毫,早就洞悉了吴人的图谋,但他却是不动声色,满口的应承了下来。
毕竟拿下荆州是所有的蜀人的最大期望,这么一个大好的机会摆在面前,姜维不接受的话,那岂不是犯傻么,陆抗有陆抗的图谋,姜维也有姜维的计划,姜维准备将计就计,全面的接受吴人的条件,先带兵进入荆州再说,如果将来击退了魏军的话,吴人想要过河拆桥,卸磨杀驴,却也未必能由得了他们。
虽然双方是各怀心思,但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这次的谈判总得来说还是比较顺利,吾彥拿到了他所期望的结果,没有做过的多的停留,乘船连夜返回了荆州。
荆州那边的形势已经是如火如荼了,柴桑失守之后,武昌的门户洞开,整个荆州的形势都变得芨芨可危起来,吾彥需要火速赶回武昌,将蜀军即将出兵的消息报之陆抗等人,以安其心。
武昌到永安,一路逆水而行,速度是比较慢的,但从永安的到武昌,却是顺流而下,速度飞快,吾彥只用了两天不到的时间,就乘船返回了武昌。
但此时武昌的形势,却变得无比的严峻起来,魏军在攻克柴桑之后,并没有做过多的休整,便挥师西进,水陆两路大军直逼武昌而来,再加上已经兵临江夏的杜预大军,武昌已经处于了魏军三路夹击之中,形势是一日千里。
在彭泽水战之中失利的吴国水军几乎是全军覆灭,这已经是占到了武昌全部水军的三分之二,武昌水军能调动战船只有两三百艘了,其中楼船也只剩下了三艘,水军力量大为锐减,对于接下来的武昌保卫战,水军方面已经是力不从心了。
当然,就算武昌水军全师还在的情况,也是难以抵挡魏军水师的攻击的,魏军将投石车装备到战列舰上之后,水军的平衡已经完全被打破了,魏军水上的投石车那几乎是无敌的存在,所以长江天险在以前或者还能称之为天险,但魏军的船队一到,就是如履平地,江北的杜预大军便可以轻松地渡过长江,而对魏军两路人马的夹攻,守住武昌的希望变得渺茫起来。
尽管吾彥带回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姜维已经答应出兵,吴军不用再孤军奋战了,但魏军已经快兵临城下了,姜维的援军还远在永安,就算他们即刻动身,那也是远水难解近渴,根本就解不了武昌之围。
判断了一番形势之后,陆抗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放弃武昌,撤兵到南郡去,在那里与姜维会师。
武昌这边地势平坦,水网密布,就算蜀国的援兵能到达这里,这里的地理条件也并不适合蜀军的作战风格,反而会让他们陷入到泥沼之中,不可自拔。
蜀地多山,地势险峻,蜀军常年在山地之中作战,自然对山地战是比较熟悉的,而魏军势大,那怕就是集合吴蜀两国的兵力,都难以与之抗衡,尤其是在平原地带,魏军的骑兵几乎是无敌的存在,现在再加上无敌的水军,武昌之战无论怎么来打,也是一个必输之局。
所以陆抗并没有抱着寸土必争的想法,而是审时度势,决定放弃武昌,保存实力,撤军到江陵和西陵一带,这里多山地和丘陵,可以减消魏军的优势,只要吴蜀联军能在江陵和西陵一带站稳脚跟,将来再收复整个荆州也不迟。
真正的名将,是绝不会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的,陆抗深受陆逊的熏陶,自幼熟读兵书,对战场形势的判断还是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将自己的想法说给了施绩和步协,施绩和步协虽然不舍这么轻易地就放弃了武昌,但他们也知道,如果从大局出发,陆抗的决定无疑是正确的,所以两人皆表示了支持。
陆抗连夜便下达了撤军的命令,毕竟魏军已经从柴桑关那边杀了过来,距离武昌不到一百多里的距离了,这点距离,如果魏军的骑兵全速而进的话,也不过才是几个时辰的,所以既然已经下定决心要撤退,那便是宜早不宜迟。
如此仓促的撤退,而事先又没有任何的准备,武昌城内自然显得十分混乱,不过陆抗并没有准备迁走城内的百姓,只是下令军队和官府的人全员撤退,如果百姓不想留在城内,也可以出城去山上避祸。
至于带城内的百姓走,陆抗并没有那个打算,当年刘备在新野携民渡江,还不是被曹操的轻骑很快给追上,军队的秩序陆抗有把握掌控,但一群乌合之众的百姓是丝毫没有秩序可言的,所以带百姓走,只能是徒增累赘而已,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城内的百姓一听官府放弃了他们,个个哭天呛地,哀号不止,甚至是堵在了城门口,希望撤退的吴军可以带上他们,场面陷入到极度的混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