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4章 誓死不降
陆抗这个时候展现出了冷血的一面,他下令军队不要顾忌百姓的拦阻,强行出城,如果那些百姓胆敢继续围堵的话,陆抗已经下达了格杀令,对于那些肆意阻挠实施破坏刁民,要一律严惩之,甚至是杀无赦。
陆抗可没有那种妇人之仁,身为大将军,他更多的是要考虑军队和官吏的安全,这些人才是防御荆州的根本所在,至于那些平民百姓,不是说他们不重要,但此刻魏军已经逼近,陆抗如果真要都将他们带走的话,那结果就是谁也走不了。
所以陆抗干脆狠下心来,将武昌的百姓全都抛弃了,这是一个迫不得已的决定,如果真有办法的话,陆抗也绝不会这么做的,因为此举,他甚至可能会丢掉整个荆州的民心。
但现在陆抗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这次的撤退相当的仓促,必然会有所牺牲,这也是为了大局,为了大局的利益,做出一部分的放弃也是不得己而为之的。
在顾全大局和取舍之间,往往是很难做出决断的,而优柔寡断却是兵家之大忌,陆抗深知这一点,此时形势万分的紧迫,魏军随时都可能会杀到武昌城下,稍有迟疑和犹豫,到时候想走也走不了了。
这个时候,陆抗所展现出来的铁血和刚毅的一面,让吴军诸军士皆是悚然震惧,他们可从来没有看到过陆抗如此强硬,就如同是一块铁板一样冷冰冰坚硬如石,不近人情。
但越是如此,这些士兵越是对陆抗心生敬畏,丝毫也不敢拂逆陆抗的军令,他们从陆抗阴沉的眼神之中看得出来,陆抗这回的军令可不是儿戏,那是要动真格的,谁要是胆敢违抗了军令,那可就是杀无赦的下场。
吴军在井然有序地撤退,等撤到差不多的时候,步协赶到了陆抗的跟前,询问道:“大将军,能带走的粮秣辎重皆已带走,带不走的也差不多全部给毁掉了,接下来是否放火烧城?”
步协是负责调运粮草物资的,走水路到江陵,可以运载很多,大部分的粮草辎重都已经装船起运了,只留下一部分比较笨重的,用途也不是太大的物资器械,步协也按照陆抗的要求全部就地销毁,这些东西纵然带不走,也绝不能留给魏军。
现在剩下的就是武昌城了,如果按照惯例,吴军在撤离武昌的时候,会对武昌城进行大规模的破坏,不留给魏军任何的东西,包括城池。
就像当年董卓不敌十八路诸侯撤离洛阳之时,一把火将洛阳烧了个干净,而最先杀到洛阳的正是孙坚,其时洛阳已经是一片焦土了。
这次吴军主动地放弃了武昌,似乎也应当向董卓一样,将武昌付之一炬,只留一片焦土给魏军。
当然,这种计划也必须要经得陆抗的同意才行,如此重大的事,没有人敢擅自来做主,包括步协。
陆抗听到之后,望了望武昌城内,脸色有些阴郁,轻叹了一声,道:“此番撤军,某已经对不起武昌的百姓了,此番若要是再焚毁武昌城,某岂不成罪人了?传令下去,任何人不得擅自在城内放火,违令者斩!”
陆抗已经记不得今天下达了多少次斩立决的军令了,不过非常时刻,当行非常之事,这一点陆抗把握地一直比较严格。
其实放火烧掉武昌,对魏军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魏军的粮食供应基本上来自于江北或得是建业以南的吴郡,那怕吴军此刻将武昌化为一堆的废墟,魏军也不过是绕道而走,并不会造成什么影响。
其实这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安慰罢了,己所不欲,勿施他人,吴国经营武昌多年,这里是吴国陪都的存在,为了打造武昌,吴人花费了将近几十年的时间,现在未发一矢,就拱手让人,确实让吴军士兵心里不舒服。
但陆抗心里并没有这样的念头,在陆抗看来,放弃武昌百姓已经是一种迫不得己的做法了,如果此刻再下令焚城的话,那他就更对不起这些武昌百姓了。
尽管知道了魏军来犯的消息,但武昌的百姓也只有一部分人选择逃出武昌城,跑到附近的山里面去躲避战乱,另外大部人的百姓,选择了继续呆在城里,不管是福是祸,他们都将会坚强面对。
这其中大部分人是因为武昌城里有他们的房子有他们的家有他们的产业,所以这些人是很难下定决心逃走的。
而且更多的原因就是魏军自从进攻到吴国境内之后,于民秋毫无犯,消息传开,武昌的百姓自然也希望魏军可以和传说中的一样,不骚扰百姓。
当然谁也无法保证这就是真的,毕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魏军抵达武昌之前,一切还都是未知之数。
陆抗当然不会让这么多的百姓流离失所的,所以他断然地否定了纵火焚城的提议,让武昌的百姓免于苦难。
当然,陆抗还有一些小心思的,那就是这次逃离武昌,也只是暂时的,将来他们还是要打回武昌的,所以现在也只不过是暂时让魏军来代管武昌,时机成熟了,他们就会杀个回马枪的。
如果等他们重新回到武昌,却要面对着自己造就的一堆焦土一座废城,到时候那又情何以堪。
所以陆抗没有动武昌城,而是将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也算是留下一份期待吧,也给自己保留一份希望,那怕就算是自欺欺人也好。
但至于将来他们究竟能不能再回到武昌来,那还真就是一个未知之数,陆抗心头是一片的黯然。
如今的魏军,实在是太强势了,那怕就算是和蜀军一道联手,实力也不足以和魏军相抗衡,这场荆州之战,最终的结局将会是如何,陆抗也没有任何的把握。
不过投降从来不是陆抗的选项之一,那怕局势再艰难,他也一定会坚持下去,这是陆抗的意志所在,誓死不降!
陆抗可没有那种妇人之仁,身为大将军,他更多的是要考虑军队和官吏的安全,这些人才是防御荆州的根本所在,至于那些平民百姓,不是说他们不重要,但此刻魏军已经逼近,陆抗如果真要都将他们带走的话,那结果就是谁也走不了。
所以陆抗干脆狠下心来,将武昌的百姓全都抛弃了,这是一个迫不得已的决定,如果真有办法的话,陆抗也绝不会这么做的,因为此举,他甚至可能会丢掉整个荆州的民心。
但现在陆抗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这次的撤退相当的仓促,必然会有所牺牲,这也是为了大局,为了大局的利益,做出一部分的放弃也是不得己而为之的。
在顾全大局和取舍之间,往往是很难做出决断的,而优柔寡断却是兵家之大忌,陆抗深知这一点,此时形势万分的紧迫,魏军随时都可能会杀到武昌城下,稍有迟疑和犹豫,到时候想走也走不了了。
这个时候,陆抗所展现出来的铁血和刚毅的一面,让吴军诸军士皆是悚然震惧,他们可从来没有看到过陆抗如此强硬,就如同是一块铁板一样冷冰冰坚硬如石,不近人情。
但越是如此,这些士兵越是对陆抗心生敬畏,丝毫也不敢拂逆陆抗的军令,他们从陆抗阴沉的眼神之中看得出来,陆抗这回的军令可不是儿戏,那是要动真格的,谁要是胆敢违抗了军令,那可就是杀无赦的下场。
吴军在井然有序地撤退,等撤到差不多的时候,步协赶到了陆抗的跟前,询问道:“大将军,能带走的粮秣辎重皆已带走,带不走的也差不多全部给毁掉了,接下来是否放火烧城?”
步协是负责调运粮草物资的,走水路到江陵,可以运载很多,大部分的粮草辎重都已经装船起运了,只留下一部分比较笨重的,用途也不是太大的物资器械,步协也按照陆抗的要求全部就地销毁,这些东西纵然带不走,也绝不能留给魏军。
现在剩下的就是武昌城了,如果按照惯例,吴军在撤离武昌的时候,会对武昌城进行大规模的破坏,不留给魏军任何的东西,包括城池。
就像当年董卓不敌十八路诸侯撤离洛阳之时,一把火将洛阳烧了个干净,而最先杀到洛阳的正是孙坚,其时洛阳已经是一片焦土了。
这次吴军主动地放弃了武昌,似乎也应当向董卓一样,将武昌付之一炬,只留一片焦土给魏军。
当然,这种计划也必须要经得陆抗的同意才行,如此重大的事,没有人敢擅自来做主,包括步协。
陆抗听到之后,望了望武昌城内,脸色有些阴郁,轻叹了一声,道:“此番撤军,某已经对不起武昌的百姓了,此番若要是再焚毁武昌城,某岂不成罪人了?传令下去,任何人不得擅自在城内放火,违令者斩!”
陆抗已经记不得今天下达了多少次斩立决的军令了,不过非常时刻,当行非常之事,这一点陆抗把握地一直比较严格。
其实放火烧掉武昌,对魏军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魏军的粮食供应基本上来自于江北或得是建业以南的吴郡,那怕吴军此刻将武昌化为一堆的废墟,魏军也不过是绕道而走,并不会造成什么影响。
其实这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安慰罢了,己所不欲,勿施他人,吴国经营武昌多年,这里是吴国陪都的存在,为了打造武昌,吴人花费了将近几十年的时间,现在未发一矢,就拱手让人,确实让吴军士兵心里不舒服。
但陆抗心里并没有这样的念头,在陆抗看来,放弃武昌百姓已经是一种迫不得己的做法了,如果此刻再下令焚城的话,那他就更对不起这些武昌百姓了。
尽管知道了魏军来犯的消息,但武昌的百姓也只有一部分人选择逃出武昌城,跑到附近的山里面去躲避战乱,另外大部人的百姓,选择了继续呆在城里,不管是福是祸,他们都将会坚强面对。
这其中大部分人是因为武昌城里有他们的房子有他们的家有他们的产业,所以这些人是很难下定决心逃走的。
而且更多的原因就是魏军自从进攻到吴国境内之后,于民秋毫无犯,消息传开,武昌的百姓自然也希望魏军可以和传说中的一样,不骚扰百姓。
当然谁也无法保证这就是真的,毕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魏军抵达武昌之前,一切还都是未知之数。
陆抗当然不会让这么多的百姓流离失所的,所以他断然地否定了纵火焚城的提议,让武昌的百姓免于苦难。
当然,陆抗还有一些小心思的,那就是这次逃离武昌,也只是暂时的,将来他们还是要打回武昌的,所以现在也只不过是暂时让魏军来代管武昌,时机成熟了,他们就会杀个回马枪的。
如果等他们重新回到武昌,却要面对着自己造就的一堆焦土一座废城,到时候那又情何以堪。
所以陆抗没有动武昌城,而是将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也算是留下一份期待吧,也给自己保留一份希望,那怕就算是自欺欺人也好。
但至于将来他们究竟能不能再回到武昌来,那还真就是一个未知之数,陆抗心头是一片的黯然。
如今的魏军,实在是太强势了,那怕就算是和蜀军一道联手,实力也不足以和魏军相抗衡,这场荆州之战,最终的结局将会是如何,陆抗也没有任何的把握。
不过投降从来不是陆抗的选项之一,那怕局势再艰难,他也一定会坚持下去,这是陆抗的意志所在,誓死不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