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媚千娇 第57节
众多女客都格外注意杨宜君...不注意是不可能的,杨家在家的女儿,除了她就是小侄女了,小侄女才多大?大家当然就看她这个正值嫁龄的小娘子了,特别是杨宜君还这般貌美。
这种程度的美貌已经超过寻常人家的经验了。
以至于有心想借助这样的社交机会,给杨宜君寻访亲事的周氏要失望了...女眷们当时都‘不敢问津’,回去之后说起‘杨家小娘子’,只是赞不绝口:“真真是个绝色佳人,洛阳美人天下知,平日里多少人物都见过了?如今却被一个小地方来的小娘子给比下去了!”
除此之外,却不谈给认识的哪个青年才俊介绍,保这一媒。
正经做媒的,肯定是奔着说成婚事去的,讲究的是两边相对。家世、品貌之类,都要相当,这样婚事才能成,今后也才能顺顺当当,无人抱怨。
如今见女方美到这地步,都是有些望而却步了...在人家家世也不坏的基础上,这般美貌要配的人,大家的认识的‘青年才俊’都不够了。
“真有如此貌美?”这些女眷的家人也有不信的。
“真有如此貌美呢...没见过的,是想象不到的。想来杨妃再生、西子在世,也不过如此了。”这般说着,女眷们还笑说道:“这样的美人,说不得将来会有大造化...总归不会落到寻常人家家里。”
“落到寻常人家家中,太容易惹出是非了。”
“这就可惜了...我原想着子升与我是挚友,如同自家兄弟一般,到时候替六郎求娶其妹,事情成了,也是一桩佳缘。如今看来,却是不成了。”
周氏不知道那些女眷回去之后有这般说辞,不过她在温居宴上揣摩众女眷的举止言辞,也看出她们都没有做媒的意思了。便与大女儿商议:“这是如何说,怎么就看不中娇娇?着实是无理啊!”
虽然总是为杨宜君担心,但周氏一直是很为有一个美貌聪慧的女儿自豪的。现在大家这个样子,她首先就觉得不可理喻!
杨宜主比母亲更能揣度这些洛阳妇人的想法,就笑说:“娘,这些妇人又不是媒人,她们做媒都是奔着成事去的,也不会轻易弄虚作假...既是如此,就得考量着男女两边差不多才是。”
“娇娇这般出众,她们平日里留心的子弟,哪能配得上!若要考量娇娇的婚事,还得往上去寻!”
对于杨宜主这个说法,周氏却是有些迟疑了:“就我来看,差不多的人家也就是了,实在不必因为娇娇貌美,就攀附权贵...一入侯门深似海,权贵人家看着好,难处也多,偏偏娇娇又是任性惯了。”
“母亲这般想就不对了,也该想想那些寻常人家敢不敢要娇娇...娇娇美貌太过了,而且如今还一日比一日更美,这在一般人家,可是容易出事的。”
洛阳因为是燕国国都,是有秩序的。但可别忘了,现在严格意义上还是乱世,很多地方都是没有规矩的!所以,即使是生活在洛阳的人,很多骨子里也有乱世思维...普通人有一个过于美貌的妻子,在太平盛世都有可能出事,何况是乱世里?
“要我说,其实母亲也不必忧虑...”见周氏面露忧色,杨宜主倒是豁达的多:“所谓船到桥头自然直,娇娇又向来聪明,总不会跳火坑罢——就是最坏,耽搁了适婚之龄,不就是家中养着娇娇吗?难道养不起?”
“娘可知洛阳城里有名的陈氏不嫁女?”
这里的陈氏,专指的是如今的大儒陈嘉士、陈正夫家,陈嘉士与陈正夫官职不高,学问却是天下闻名的。他家有个女孩儿,已经二十六岁了,从十几岁起,家中就为其张罗婚事,但都不中意。
虽然家中都觉得女儿家该嫁人,外面说的闲话也多,但也不愿意家里女儿屈就,所以拖延到了如今。
“人家大儒之家的女儿尚且不为礼法桎梏,我们何必偏做那礼法人呢?”
人在播州的时候可听不到这样的事儿,周氏又向女儿具体问了这事,确定真有其事之后心里安定了一些——其实这种人还是少,一个特例而已,但现在周氏也就是需要一个特例说服自己。
如果可以,她也不愿意逼迫女儿,只是人活着是不可能完全不顾其他人的看法的。
然后...然后杨宜君就发现,母亲竟没有和她再说婚事了!要知道,直到温居前一天,母亲还让她在温居宴时表现得温柔羞怯些,不要冒头。虽没有直接说这是为了什么,但她哪能不知道呢?还不是为了能让她被更多人看好,结成一桩姻缘。
杨宜君并不知道姐姐在其中帮了大忙了,但事情终究好事,她也因此松了一口气。
只是这口气没松多久,她就等来了新的变故,一开始,她其实也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第70章 年前年后,凡是……
年前年后,凡是官署之类,都比较轻松,年前都封印不理事了,自不必说,年后则是年节气氛还在,大家忙不起来——哪怕真有什么紧急的事,若是不那么正面的,也不会拿到台前,而是会往后拖延。
总不能坏了‘新年新气象’罢?更何况,到了新年的话,还是新帝登基后第一个新年,就更无人敢触霉头了。
年前,最后一件大事,大概是高溶在外发来了一份诏书,令改年号为‘元始’。
改年号并不算什么,从有‘年号’这东西开始,一个皇帝在位最少一个年号,多的能用好几个呢!往往是皇弟在位时有什么重要事件,就会改个年号。比如之前的年号‘大丰’,是高晋在位时的最后一个年号,就是因为当初那年燕国境内天下大丰,比往年不同。
为了庆贺这一喜事、大事,高晋就让改年号‘大丰’了。
现在高溶得位,作为新帝,用新年号是应该的...唯一的问题是,按照传统,新帝在继承皇位的当年是要沿用上一任皇帝的年号的,等转过年去了,才能用新年号,以示‘传承有序’。
现在都腊月了,忽然说要改年号,而且必须在年前改年号,这是为什么?
大家都能想到,这牵涉不到什么实际利益,只能是和他们这位新皇帝的心情有关...说的明白一些,人家就是不想给先帝体面,不想真真正正‘传承有序’。当初灵前继位、服斩衰是非常勉强的,只不过时势是那样,哪怕是一贯有任性纵情之名的高溶,也只能忍耐。
现在,对北面用兵...说实在的,秋收之后对契丹出击,这是有点儿弄险了。一旦失败,得位本就不太稳妥的高溶,很可能会迎来某些人的反扑。但问题是,他成功了取得了一场空前的胜利!
军事上的胜利传导到政局上,就是高溶的威望空前的高,皇位稳如泰山。
这种情况下,搞点儿事出当初的恶气,让自己心里爽快一点儿,并不在众臣工的意料之外。说实在的,他只是这样,大家还有一种松了口气的感觉...按照高溶的性子,大家还以为后果会更严重呢。
这种比预料的情况要好的情形,甚至让不少人感慨,陛下也成熟了,到底是帝王之心啊——比当初做郑王时要稳重了许多呢。
也因为这种心态,本来一件应该引起广泛讨论的事(提前换年号不会在国计民生上有影响,但这是官员们最容易纠结的事,因为‘不合传统’,是在破坏规矩),就这样轻轻放过了。
年前完成了这件大事,真就彻底轻松了。
但,这只是外朝罢了,宫内这个时候却在为一件大事,忙到了极点!
随着赵娥这个太后逐渐真正掌握了宫廷,一些事就提上议程了。之前高溶在时,给他选聘了几位妃嫔不过是一个开始而已。冬月里,她又将年纪较大的宫女放出了宫——宫廷将年纪比较大的宫女放出宫,这是好事。
这些宫女一般年纪在二十几岁到三十出头间,回到民间还能嫁人——民间再嫁的多了去了,多有这个年纪的。相比起民间的再嫁之人,宫女们一则身子清白(若是承了皇帝的宠,那哪怕皇帝厌弃了这个女子,这个女子也是不许出宫的),二则往往礼仪好、有见识,哪怕是家里孩子不愁娶妻的,也愿意娶宫女呢。
年纪更大,嫁人无望的老宫女,出了宫也有大户人家愿意请来做教养嬷嬷。
简单来说,比起在宫里为奴做婢,生死祸福不由己,未来渺渺无依,死后没有人祭拜,随便就处置了...宫女大都愿意出宫。
燕国在放宫女出宫的事上还是比较人性化的,过去历朝历代也有放宫女出宫的事,但一般不成规矩。只能是皇太后、皇帝大发慈悲了一次,然后就放一次...更多的,还是宫女白头,坐说玄宗那一套。
燕国的规矩,十来年就会放一次宫女,其间若是有新帝登基,也会临时多放一次。
一则积德祈福,二则,老宫人放出去了,就该选新人重新充实掖廷,也是新人新气象——新帝肯定也愿意宫中尽是年轻新鲜的花儿啊。
之前高溶得位,本来应该在八月份左右放了老宫人,选来新宫人的。
这是自东汉以后的传统,所谓‘八月筭人’,八月初朝廷会征赋税,也会挑选良家子进宫...可能在统治者看来,民间人家出女儿进宫,也是缴纳赋税的一种形式?本质上和徭役有点儿像?
类似西方的‘血税’?
不过,那个时候高溶忙着筹措粮草,主持大军开拔等事,这种事肯定是押后了。
眼下北伐大胜,他的个人威望大大提高,国库也充盈(战胜契丹之后拿到了大量的战利品,除了牛羊马匹外,还有契丹趁着中原内乱,几次南下裹走的值钱珍宝之物、工匠等等),再加上冬日无事,赵娥就想到了放了老宫人,选入新宫人。
燕国遴选良家子入宫算是比较容易的。
过去历朝历代类似的事难做。除了极少数怀着‘不重生男重生女’之心的父母,大多数人家知道女儿去了宫中做宫女,得到宠爱,成为后妃的机会很小,经常是自此骨肉分离、不见天日了。担心这种未来,父母如何愿意呢?
燕国相对容易,一则是宫中十年左右放一次人,这就让人有个念想了,不至于一辈子陷在里面,将来死在宫里还得做孤魂野鬼(世人重视这个)。二则,做宫女也有俸禄,还能托人送出去。
其实过去历朝历代的宫女也都有俸禄,但一则宫人来自全国各地,托人带出去交给家人很难。二则,在一辈子不能出宫的大前提下,给钱又有什么用呢?心气都没有了。
入了燕国皇宫,哪怕父母兄弟在他乡,也可以攒着钱,十年后一起拿出去。
甚至更极端一些,没有父母兄弟了,这钱用在自己身上,成为养老钱也好啊。
一些家中困窘的,还真愿意有一两个女儿进宫做宫女...若是洛阳左近的人家,两三个月拿一次钱,足够接济家里了——这还只是普通宫女,若女儿争气,不说什么飞上枝头做嫔妃,就是做了六局二十四司的女官,那也是极好的。
所以,年前开始放宫人,民间开始有大量的婚庆之事后,选新人入宫的事也就如火如荼的做了起来。
因为燕国选宫人容易,民间不怎么抗拒,所以燕国选宫人时并不会下‘禁婚令’,禁止适龄女子嫁人。甚至于,宫女都是自愿报名的...只要父母带着女儿去地方衙署报名就好。
只要不是贱籍,父母没有犯下杀人、□□等重罪,都可以报名。
按照传统,选宫人的地方圈定在了洛阳及洛阳直接管辖的十几个县,还有就是周边几路了——这是为了防止天高皇帝远的地方,以选宫人为由,搅扰民间,也是为了节约民财。毕竟大老远的送一批宫人来,成本也不低了。
不过这不代表宫中宫人就只有洛阳和洛阳周边几路的人了,毕竟从良家子中选宫人,只不过是宫人来历之一......
宫人另外还有三大来历,一个是一些罪犯,他们的妻妾女儿都要被没为宫奴。一般来说,这种罪犯都是不简单的,因为普通的犯罪,哪怕是杀人呢,也不过就是抓到杀人者,问成死罪而已,不会牵扯到家人。能够牵扯到家人的罪,就不是寻常百姓能犯的!
比较典型的,家里通敌卖国了,家里妻妾女儿抓进宫,甚至发到教坊司,就很顺理成章。
所以,这种因罪没入宫掖的,别看地位比良家子出身的宫女地位低,初时在掖廷做的是最粗重的活儿。但她们找到机会往上爬,最后在宫廷中站到高位的可能也大得多——都是读过书、见过世面、领会过贵族世界勾心斗角的人精呢。
再一个来历臣子和地方进献,臣子献媚,摸准皇帝的脾胃,收养漂亮女子,以族中之女的名义进献,这不必说了。这种事,汉代的公主做的最多,一般也只有皇亲国戚才好做这种事,寻常官员,哪怕不是清流,做这种事其实都有点儿犯忌讳。
讨得好了,自然万事都好。讨不得好了,就是一个窥视内廷、结交内宫的罪!
相比之下,地方进献就好多了。一般是一些地方,以某种女子出名了,比如赵姬善歌舞什么的,宫廷就会要求地方进献一些女孩儿来。另外,一些小国,为了表示臣服,也常有进献女孩儿的,这就是‘贡女’了。
最后一个来历,属于最小众特殊的,即某个女子十分出名——美色、才华、女红技艺等等,出类拔萃的好,然后就被宫廷征召了。
“大娘娘别太劳累了,这些事自有奴婢去做,大娘娘该顾惜着自己才是。”寒冬腊月的,几个妃嫔都来赵娥这里,尽着做儿媳妇的心,十分奉承她。
赵娥最近忙着选宫人的事,确实比平常忙碌许多。但也不至于忙的不顾身体了,听‘儿媳们’这样说,她也只是笑着道:“哪里有那样弱了,只不过这是官家宫里第一次进人,该选的精细些才是。”
听赵娥这样说,几个妃嫔神色都有些不自然了。
为什么说第一次进宫人,就得选的精细些?还不就是赵娥觉得高溶的后宫太单薄了。即使经过了上一次选聘女子为妃,使后宫像样了点儿,还是不够——不是人数不够,而是赵娥觉得高溶对后宫的兴趣依旧不大。
赵娥不知道儿子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就想着多多地把各色花儿放到他眼前,他看中哪一朵就摘哪一朵。
所以,这不是普通的选宫人,还兼着选妃的隐藏目的。
“大娘娘说的是呢...”后宫中的妃嫔,要么出身寒微,靠运气到了如今。要么年纪小,进宫时间短,没什么历练。这个时候听出赵娥的意思了,也很难不动声色,一个个都笑的有些勉强。
赵娥给儿子选妃,打的是绵延皇嗣的主意,一点儿心理负担都没有,反而兴致勃勃地。过去她在高齐、高晋身边,也很受宠,分享了很多宫权,但这都不如现在做太后来的舒服...心下一时觉得,什么男人,都没有儿子靠得住。
而妃嫔们就不能有一样的想法了,宫里好看的花太多了,不就乱花渐欲迷人眼了吗?她们本来就没什么依仗,儿子是都没有的,宠爱也没人先抓在手里了,心里虚的很。知道潜在的竞争对手增多,能高兴才怪了!
从赵娥处离开,各回各宫,有人就气的饭都吃不下了。
“哦,朱婕妤甩了茶碗,还有呢?”赵娥人在寿仙宫,听着身边宫人禀告嫔妃们私下的形状。
“李婕妤的膳食原样退回去了,只让膳房重做。”
妃嫔们的膳食,如果是大御膳房做的,一般就算吃不完,也只会赏给身边宫女。这样退回膳房重做,就属于是要刁难人了...看得出来,李婕妤只是在找人撒气而已。
听得此言,赵娥微微一哂:“到底是小人家出来的,本以为她比朱婕妤要沉得住气些,如今看来也是笑话。”
朱婕妤和李婕妤是高溶为郑王时就跟在身边了的,高溶登基,原来郑王府后院的女子,有十来人得了位分,但都不高,最高的就是她们两个婕妤了。
“还有...杜充容撕烂了两块帕子,王美人还、还打了宫人。”这下报告的宫人说的就是后来聘进宫的后妃了。当时聘进宫的女子总共有六人,其中位分最高的是杜充容和谢充媛。
相比起之前的妃嫔,聘进宫的这些女子,最低也有五品才人的封号,属于二十七世妇,这就很给那些送女儿过来讨好的人家面子了。而最高品给到了充容、充媛,也不差,这都是正二品九嫔的封号。
甫一进宫,十几岁的女孩儿,就能如此,不能不说优容。
至于一进宫就能做一品妃位的,那往往是有特殊原因才能的。这一批聘进宫的女子出身不差,但也没有谁称得上‘特殊’。
不过,充容、充媛在九嫔中属于地位低的,都封了嫔了,还特意点这种位次靠后的,由此也可以看出高溶的心思了——至少赵娥觉得自己看出了儿子的心思,儿子对于聘进来的这些女孩儿,没有特别满意的。
不然的话,这些女孩儿就算没有足够做皇后的,也没有特殊到让他一下就决定选为妃的,那也该有昭仪、修仪之类的封号罢?左右都是九嫔,他的后宫又空着大把位置,何必吝惜一个封号呢?
“打了宫人?看来王美人脾气不太好啊...”赵娥顶不喜欢这种虐待宫人的事。她自己一直就是以待下仁和出名的,虽然她的仁爱宽容带有此时贵族的特点,并不是真的把对方看作与自己平等,或地位相近的人,本质上和怜爱同情一只小动物没什么两样,但以她的身份来说,她确实称得上善良。
赵娥虽然没有因为这个事情,直接斥责王美人——王美人只是打了一次宫人而已,如果一个主子,罚了一次宫人,赵娥这边就忙不迭地斥责,那宫中的主子就都没法管着下头了。真正要斥责的,得是那种常常做这种事,劣迹斑斑、恶名在外的。
这种程度的美貌已经超过寻常人家的经验了。
以至于有心想借助这样的社交机会,给杨宜君寻访亲事的周氏要失望了...女眷们当时都‘不敢问津’,回去之后说起‘杨家小娘子’,只是赞不绝口:“真真是个绝色佳人,洛阳美人天下知,平日里多少人物都见过了?如今却被一个小地方来的小娘子给比下去了!”
除此之外,却不谈给认识的哪个青年才俊介绍,保这一媒。
正经做媒的,肯定是奔着说成婚事去的,讲究的是两边相对。家世、品貌之类,都要相当,这样婚事才能成,今后也才能顺顺当当,无人抱怨。
如今见女方美到这地步,都是有些望而却步了...在人家家世也不坏的基础上,这般美貌要配的人,大家的认识的‘青年才俊’都不够了。
“真有如此貌美?”这些女眷的家人也有不信的。
“真有如此貌美呢...没见过的,是想象不到的。想来杨妃再生、西子在世,也不过如此了。”这般说着,女眷们还笑说道:“这样的美人,说不得将来会有大造化...总归不会落到寻常人家家里。”
“落到寻常人家家中,太容易惹出是非了。”
“这就可惜了...我原想着子升与我是挚友,如同自家兄弟一般,到时候替六郎求娶其妹,事情成了,也是一桩佳缘。如今看来,却是不成了。”
周氏不知道那些女眷回去之后有这般说辞,不过她在温居宴上揣摩众女眷的举止言辞,也看出她们都没有做媒的意思了。便与大女儿商议:“这是如何说,怎么就看不中娇娇?着实是无理啊!”
虽然总是为杨宜君担心,但周氏一直是很为有一个美貌聪慧的女儿自豪的。现在大家这个样子,她首先就觉得不可理喻!
杨宜主比母亲更能揣度这些洛阳妇人的想法,就笑说:“娘,这些妇人又不是媒人,她们做媒都是奔着成事去的,也不会轻易弄虚作假...既是如此,就得考量着男女两边差不多才是。”
“娇娇这般出众,她们平日里留心的子弟,哪能配得上!若要考量娇娇的婚事,还得往上去寻!”
对于杨宜主这个说法,周氏却是有些迟疑了:“就我来看,差不多的人家也就是了,实在不必因为娇娇貌美,就攀附权贵...一入侯门深似海,权贵人家看着好,难处也多,偏偏娇娇又是任性惯了。”
“母亲这般想就不对了,也该想想那些寻常人家敢不敢要娇娇...娇娇美貌太过了,而且如今还一日比一日更美,这在一般人家,可是容易出事的。”
洛阳因为是燕国国都,是有秩序的。但可别忘了,现在严格意义上还是乱世,很多地方都是没有规矩的!所以,即使是生活在洛阳的人,很多骨子里也有乱世思维...普通人有一个过于美貌的妻子,在太平盛世都有可能出事,何况是乱世里?
“要我说,其实母亲也不必忧虑...”见周氏面露忧色,杨宜主倒是豁达的多:“所谓船到桥头自然直,娇娇又向来聪明,总不会跳火坑罢——就是最坏,耽搁了适婚之龄,不就是家中养着娇娇吗?难道养不起?”
“娘可知洛阳城里有名的陈氏不嫁女?”
这里的陈氏,专指的是如今的大儒陈嘉士、陈正夫家,陈嘉士与陈正夫官职不高,学问却是天下闻名的。他家有个女孩儿,已经二十六岁了,从十几岁起,家中就为其张罗婚事,但都不中意。
虽然家中都觉得女儿家该嫁人,外面说的闲话也多,但也不愿意家里女儿屈就,所以拖延到了如今。
“人家大儒之家的女儿尚且不为礼法桎梏,我们何必偏做那礼法人呢?”
人在播州的时候可听不到这样的事儿,周氏又向女儿具体问了这事,确定真有其事之后心里安定了一些——其实这种人还是少,一个特例而已,但现在周氏也就是需要一个特例说服自己。
如果可以,她也不愿意逼迫女儿,只是人活着是不可能完全不顾其他人的看法的。
然后...然后杨宜君就发现,母亲竟没有和她再说婚事了!要知道,直到温居前一天,母亲还让她在温居宴时表现得温柔羞怯些,不要冒头。虽没有直接说这是为了什么,但她哪能不知道呢?还不是为了能让她被更多人看好,结成一桩姻缘。
杨宜君并不知道姐姐在其中帮了大忙了,但事情终究好事,她也因此松了一口气。
只是这口气没松多久,她就等来了新的变故,一开始,她其实也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第70章 年前年后,凡是……
年前年后,凡是官署之类,都比较轻松,年前都封印不理事了,自不必说,年后则是年节气氛还在,大家忙不起来——哪怕真有什么紧急的事,若是不那么正面的,也不会拿到台前,而是会往后拖延。
总不能坏了‘新年新气象’罢?更何况,到了新年的话,还是新帝登基后第一个新年,就更无人敢触霉头了。
年前,最后一件大事,大概是高溶在外发来了一份诏书,令改年号为‘元始’。
改年号并不算什么,从有‘年号’这东西开始,一个皇帝在位最少一个年号,多的能用好几个呢!往往是皇弟在位时有什么重要事件,就会改个年号。比如之前的年号‘大丰’,是高晋在位时的最后一个年号,就是因为当初那年燕国境内天下大丰,比往年不同。
为了庆贺这一喜事、大事,高晋就让改年号‘大丰’了。
现在高溶得位,作为新帝,用新年号是应该的...唯一的问题是,按照传统,新帝在继承皇位的当年是要沿用上一任皇帝的年号的,等转过年去了,才能用新年号,以示‘传承有序’。
现在都腊月了,忽然说要改年号,而且必须在年前改年号,这是为什么?
大家都能想到,这牵涉不到什么实际利益,只能是和他们这位新皇帝的心情有关...说的明白一些,人家就是不想给先帝体面,不想真真正正‘传承有序’。当初灵前继位、服斩衰是非常勉强的,只不过时势是那样,哪怕是一贯有任性纵情之名的高溶,也只能忍耐。
现在,对北面用兵...说实在的,秋收之后对契丹出击,这是有点儿弄险了。一旦失败,得位本就不太稳妥的高溶,很可能会迎来某些人的反扑。但问题是,他成功了取得了一场空前的胜利!
军事上的胜利传导到政局上,就是高溶的威望空前的高,皇位稳如泰山。
这种情况下,搞点儿事出当初的恶气,让自己心里爽快一点儿,并不在众臣工的意料之外。说实在的,他只是这样,大家还有一种松了口气的感觉...按照高溶的性子,大家还以为后果会更严重呢。
这种比预料的情况要好的情形,甚至让不少人感慨,陛下也成熟了,到底是帝王之心啊——比当初做郑王时要稳重了许多呢。
也因为这种心态,本来一件应该引起广泛讨论的事(提前换年号不会在国计民生上有影响,但这是官员们最容易纠结的事,因为‘不合传统’,是在破坏规矩),就这样轻轻放过了。
年前完成了这件大事,真就彻底轻松了。
但,这只是外朝罢了,宫内这个时候却在为一件大事,忙到了极点!
随着赵娥这个太后逐渐真正掌握了宫廷,一些事就提上议程了。之前高溶在时,给他选聘了几位妃嫔不过是一个开始而已。冬月里,她又将年纪较大的宫女放出了宫——宫廷将年纪比较大的宫女放出宫,这是好事。
这些宫女一般年纪在二十几岁到三十出头间,回到民间还能嫁人——民间再嫁的多了去了,多有这个年纪的。相比起民间的再嫁之人,宫女们一则身子清白(若是承了皇帝的宠,那哪怕皇帝厌弃了这个女子,这个女子也是不许出宫的),二则往往礼仪好、有见识,哪怕是家里孩子不愁娶妻的,也愿意娶宫女呢。
年纪更大,嫁人无望的老宫女,出了宫也有大户人家愿意请来做教养嬷嬷。
简单来说,比起在宫里为奴做婢,生死祸福不由己,未来渺渺无依,死后没有人祭拜,随便就处置了...宫女大都愿意出宫。
燕国在放宫女出宫的事上还是比较人性化的,过去历朝历代也有放宫女出宫的事,但一般不成规矩。只能是皇太后、皇帝大发慈悲了一次,然后就放一次...更多的,还是宫女白头,坐说玄宗那一套。
燕国的规矩,十来年就会放一次宫女,其间若是有新帝登基,也会临时多放一次。
一则积德祈福,二则,老宫人放出去了,就该选新人重新充实掖廷,也是新人新气象——新帝肯定也愿意宫中尽是年轻新鲜的花儿啊。
之前高溶得位,本来应该在八月份左右放了老宫人,选来新宫人的。
这是自东汉以后的传统,所谓‘八月筭人’,八月初朝廷会征赋税,也会挑选良家子进宫...可能在统治者看来,民间人家出女儿进宫,也是缴纳赋税的一种形式?本质上和徭役有点儿像?
类似西方的‘血税’?
不过,那个时候高溶忙着筹措粮草,主持大军开拔等事,这种事肯定是押后了。
眼下北伐大胜,他的个人威望大大提高,国库也充盈(战胜契丹之后拿到了大量的战利品,除了牛羊马匹外,还有契丹趁着中原内乱,几次南下裹走的值钱珍宝之物、工匠等等),再加上冬日无事,赵娥就想到了放了老宫人,选入新宫人。
燕国遴选良家子入宫算是比较容易的。
过去历朝历代类似的事难做。除了极少数怀着‘不重生男重生女’之心的父母,大多数人家知道女儿去了宫中做宫女,得到宠爱,成为后妃的机会很小,经常是自此骨肉分离、不见天日了。担心这种未来,父母如何愿意呢?
燕国相对容易,一则是宫中十年左右放一次人,这就让人有个念想了,不至于一辈子陷在里面,将来死在宫里还得做孤魂野鬼(世人重视这个)。二则,做宫女也有俸禄,还能托人送出去。
其实过去历朝历代的宫女也都有俸禄,但一则宫人来自全国各地,托人带出去交给家人很难。二则,在一辈子不能出宫的大前提下,给钱又有什么用呢?心气都没有了。
入了燕国皇宫,哪怕父母兄弟在他乡,也可以攒着钱,十年后一起拿出去。
甚至更极端一些,没有父母兄弟了,这钱用在自己身上,成为养老钱也好啊。
一些家中困窘的,还真愿意有一两个女儿进宫做宫女...若是洛阳左近的人家,两三个月拿一次钱,足够接济家里了——这还只是普通宫女,若女儿争气,不说什么飞上枝头做嫔妃,就是做了六局二十四司的女官,那也是极好的。
所以,年前开始放宫人,民间开始有大量的婚庆之事后,选新人入宫的事也就如火如荼的做了起来。
因为燕国选宫人容易,民间不怎么抗拒,所以燕国选宫人时并不会下‘禁婚令’,禁止适龄女子嫁人。甚至于,宫女都是自愿报名的...只要父母带着女儿去地方衙署报名就好。
只要不是贱籍,父母没有犯下杀人、□□等重罪,都可以报名。
按照传统,选宫人的地方圈定在了洛阳及洛阳直接管辖的十几个县,还有就是周边几路了——这是为了防止天高皇帝远的地方,以选宫人为由,搅扰民间,也是为了节约民财。毕竟大老远的送一批宫人来,成本也不低了。
不过这不代表宫中宫人就只有洛阳和洛阳周边几路的人了,毕竟从良家子中选宫人,只不过是宫人来历之一......
宫人另外还有三大来历,一个是一些罪犯,他们的妻妾女儿都要被没为宫奴。一般来说,这种罪犯都是不简单的,因为普通的犯罪,哪怕是杀人呢,也不过就是抓到杀人者,问成死罪而已,不会牵扯到家人。能够牵扯到家人的罪,就不是寻常百姓能犯的!
比较典型的,家里通敌卖国了,家里妻妾女儿抓进宫,甚至发到教坊司,就很顺理成章。
所以,这种因罪没入宫掖的,别看地位比良家子出身的宫女地位低,初时在掖廷做的是最粗重的活儿。但她们找到机会往上爬,最后在宫廷中站到高位的可能也大得多——都是读过书、见过世面、领会过贵族世界勾心斗角的人精呢。
再一个来历臣子和地方进献,臣子献媚,摸准皇帝的脾胃,收养漂亮女子,以族中之女的名义进献,这不必说了。这种事,汉代的公主做的最多,一般也只有皇亲国戚才好做这种事,寻常官员,哪怕不是清流,做这种事其实都有点儿犯忌讳。
讨得好了,自然万事都好。讨不得好了,就是一个窥视内廷、结交内宫的罪!
相比之下,地方进献就好多了。一般是一些地方,以某种女子出名了,比如赵姬善歌舞什么的,宫廷就会要求地方进献一些女孩儿来。另外,一些小国,为了表示臣服,也常有进献女孩儿的,这就是‘贡女’了。
最后一个来历,属于最小众特殊的,即某个女子十分出名——美色、才华、女红技艺等等,出类拔萃的好,然后就被宫廷征召了。
“大娘娘别太劳累了,这些事自有奴婢去做,大娘娘该顾惜着自己才是。”寒冬腊月的,几个妃嫔都来赵娥这里,尽着做儿媳妇的心,十分奉承她。
赵娥最近忙着选宫人的事,确实比平常忙碌许多。但也不至于忙的不顾身体了,听‘儿媳们’这样说,她也只是笑着道:“哪里有那样弱了,只不过这是官家宫里第一次进人,该选的精细些才是。”
听赵娥这样说,几个妃嫔神色都有些不自然了。
为什么说第一次进宫人,就得选的精细些?还不就是赵娥觉得高溶的后宫太单薄了。即使经过了上一次选聘女子为妃,使后宫像样了点儿,还是不够——不是人数不够,而是赵娥觉得高溶对后宫的兴趣依旧不大。
赵娥不知道儿子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就想着多多地把各色花儿放到他眼前,他看中哪一朵就摘哪一朵。
所以,这不是普通的选宫人,还兼着选妃的隐藏目的。
“大娘娘说的是呢...”后宫中的妃嫔,要么出身寒微,靠运气到了如今。要么年纪小,进宫时间短,没什么历练。这个时候听出赵娥的意思了,也很难不动声色,一个个都笑的有些勉强。
赵娥给儿子选妃,打的是绵延皇嗣的主意,一点儿心理负担都没有,反而兴致勃勃地。过去她在高齐、高晋身边,也很受宠,分享了很多宫权,但这都不如现在做太后来的舒服...心下一时觉得,什么男人,都没有儿子靠得住。
而妃嫔们就不能有一样的想法了,宫里好看的花太多了,不就乱花渐欲迷人眼了吗?她们本来就没什么依仗,儿子是都没有的,宠爱也没人先抓在手里了,心里虚的很。知道潜在的竞争对手增多,能高兴才怪了!
从赵娥处离开,各回各宫,有人就气的饭都吃不下了。
“哦,朱婕妤甩了茶碗,还有呢?”赵娥人在寿仙宫,听着身边宫人禀告嫔妃们私下的形状。
“李婕妤的膳食原样退回去了,只让膳房重做。”
妃嫔们的膳食,如果是大御膳房做的,一般就算吃不完,也只会赏给身边宫女。这样退回膳房重做,就属于是要刁难人了...看得出来,李婕妤只是在找人撒气而已。
听得此言,赵娥微微一哂:“到底是小人家出来的,本以为她比朱婕妤要沉得住气些,如今看来也是笑话。”
朱婕妤和李婕妤是高溶为郑王时就跟在身边了的,高溶登基,原来郑王府后院的女子,有十来人得了位分,但都不高,最高的就是她们两个婕妤了。
“还有...杜充容撕烂了两块帕子,王美人还、还打了宫人。”这下报告的宫人说的就是后来聘进宫的后妃了。当时聘进宫的女子总共有六人,其中位分最高的是杜充容和谢充媛。
相比起之前的妃嫔,聘进宫的这些女子,最低也有五品才人的封号,属于二十七世妇,这就很给那些送女儿过来讨好的人家面子了。而最高品给到了充容、充媛,也不差,这都是正二品九嫔的封号。
甫一进宫,十几岁的女孩儿,就能如此,不能不说优容。
至于一进宫就能做一品妃位的,那往往是有特殊原因才能的。这一批聘进宫的女子出身不差,但也没有谁称得上‘特殊’。
不过,充容、充媛在九嫔中属于地位低的,都封了嫔了,还特意点这种位次靠后的,由此也可以看出高溶的心思了——至少赵娥觉得自己看出了儿子的心思,儿子对于聘进来的这些女孩儿,没有特别满意的。
不然的话,这些女孩儿就算没有足够做皇后的,也没有特殊到让他一下就决定选为妃的,那也该有昭仪、修仪之类的封号罢?左右都是九嫔,他的后宫又空着大把位置,何必吝惜一个封号呢?
“打了宫人?看来王美人脾气不太好啊...”赵娥顶不喜欢这种虐待宫人的事。她自己一直就是以待下仁和出名的,虽然她的仁爱宽容带有此时贵族的特点,并不是真的把对方看作与自己平等,或地位相近的人,本质上和怜爱同情一只小动物没什么两样,但以她的身份来说,她确实称得上善良。
赵娥虽然没有因为这个事情,直接斥责王美人——王美人只是打了一次宫人而已,如果一个主子,罚了一次宫人,赵娥这边就忙不迭地斥责,那宫中的主子就都没法管着下头了。真正要斥责的,得是那种常常做这种事,劣迹斑斑、恶名在外的。